《河阳石尚书破回鹘迎贵主过上党射…称叹不足以诗美之》

时间: 2025-01-11 11:08:18

塞北虏郊随手破,山东贼垒掉鞭收。

乌孙公主归秦地,

白马将军入潞州。

剑拔青鳞蛇尾活,弦抨赤羽火星流。

须知鸟目犹难漏,纵有天狼岂足忧。

画角三声刁斗晓,

清商一部管弦秋。

他时麟阁图勋业,更合何人居上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塞北虏郊随手破,山东贼垒掉鞭收。
乌孙公主归秦地,白马将军入潞州。
剑拔青鳞蛇尾活,弦抨赤羽火星流。
须知鸟目犹难漏,纵有天狼岂足忧。
画角三声刁斗晓,清商一部管弦秋。
他时麟阁图勋业,更合何人居上头。

白话文翻译

在边塞的北方,敌人轻易被击败,山东的贼寇纷纷投降。
乌孙的公主回到秦国,白马将军进入潞州。
剑拔出如青鳞的蛇尾般活跃,弦乐发出的声音如流星般闪烁。
要知道,鸟儿的眼睛也难以逃脱敌人的监视,尽管有天狼出现又算什么呢?
晨曦中,号角声响起,清雅的乐曲伴随着秋天的气息。
将来在麟阁上绘制的功勋业绩,究竟又有谁能居于巅峰之上呢?

注释

  • 塞北:指北方边塞地区。
  • 虏郊:敌人的营地。
  • 乌孙公主:历史上乌孙国的公主,象征和亲。
  • 白马将军:历史上的白马将军,象征忠勇之士。
  • 青鳞蛇尾:比喻剑的锋利。
  • 赤羽:指弦乐器的琴弦,象征音乐的激烈。
  • 天狼:古代传说中的狼形星座,象征威胁。
  • 麟阁:传说中的楼阁,象征荣耀和成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语言通俗、情感真挚、内容丰富著称,尤其擅长描写社会现实与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盛世,正值国家统一与边境安稳的时期,诗中描绘了边塞的胜利与荣耀,表现出诗人对国家繁荣的自豪感。同时也透露出对未来功勋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边塞战争为背景,描绘了北方战场的胜利与荣耀。开篇直接描绘了敌人的溃败,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军事力量的自信。通过“乌孙公主”的归来与“白马将军”的入境,诗人将个人的荣誉与国家的兴盛紧密联系起来,展现出一种家国情怀。

接下来的比喻手法,如“剑拔青鳞蛇尾活”,形象地描绘了战斗场景的紧张与激烈,令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与此同时,诗中提到的“鸟目犹难漏”与“天狼岂足忧”,则表达了一种对未来局势的深思,虽有威胁,但也不必过于忧虑,体现了诗人胸怀壮志的豪情。

最后的“画角三声刁斗晓,清商一部管弦秋”,描绘了战后和平的安宁,音乐与晨曦的结合,象征着新的开始与希望。整首诗以历史故事为背景,融合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既有现实的深度,又具备历史的厚重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塞北虏郊随手破:描绘北方敌人轻易被击败的场景,显示出唐朝的强盛。
  2. 山东贼垒掉鞭收:指山东的贼寇也相继投降,进一步强化胜利的气氛。
  3. 乌孙公主归秦地:乌孙公主的回归象征着和亲与友好关系。
  4. 白马将军入潞州:白马将军的入境则代表了军事的胜利与荣耀。
  5. 剑拔青鳞蛇尾活:形象生动地描绘剑拔出后的威猛。
  6. 弦抨赤羽火星流:音乐的激烈与战斗的紧密联系。
  7. 须知鸟目犹难漏:强调警惕性的重要,虽然有威胁,但仍可应对。
  8. 纵有天狼岂足忧:表达出一种从容应对未来挑战的态度。
  9. 画角三声刁斗晓:描绘和平时刻的宁静与美好。
  10. 清商一部管弦秋:音乐与秋天的结合,寓意新的开始。
  11. 他时麟阁图勋业:展望未来的光辉业绩。
  12. 更合何人居上头:引发对未来成就的思考和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剑拔青鳞蛇尾”,形象生动。
  • 对仗:整首诗结构工整,音韵和谐,增强了诗的美感。
  • 拟人:如“弦抨赤羽火星流”,给音乐赋予了生命。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战争中的胜利与和平的希望,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信心与期待,同时也反映出个人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力量与勇气。
  • 鸟目:象征观察与警惕。
  • 画角:象征音乐与和谐。
  • 麟阁:象征荣耀与成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乌孙公主”归何地?

    • A. 潞州
    • B. 秦地
    • C. 山东
  2. “剑拔青鳞蛇尾活”中,剑象征什么?

    • A. 武器
    • B. 勇气
    • C. 威严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

    • A. 对未来的期待
    • B. 对过去的怀念
    • C. 对现在的满意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白居易和杜甫的诗歌都反映了盛唐时期的国家情怀,但白居易更多地强调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而杜甫则更注重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民生的关怀。两者在主题上有所不同,但都展现出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内涵。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诗文选》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