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霁閒望》

时间: 2025-01-26 06:18:55

池边风袅袅,竹里影微微。

薄暮西山曲,萧条凉雨归。

伏槛看秋色,四睇乱清辉。

哀猿连谷响,迷鸟隔云飞。

朝市名仍系,林壑兴难违。

眷言反初服,蘅杜尚芳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池边风袅袅,竹里影微微。
薄暮西山曲,萧条凉雨归。
伏槛看秋色,四睇乱清辉。
哀猿连谷响,迷鸟隔云飞。
朝市名仍系,林壑兴难违。
眷言反初服,蘅杜尚芳菲。

白话文翻译:

在池边,微风轻拂,竹林中影子轻轻摇曳。
傍晚时分,西山的曲线显得萧条,凉爽的雨水归来。
伏在栏杆上看秋天的景色,四处望去,清辉乱舞。
哀伤的猿鸣在山谷中回响,迷失方向的鸟儿隔着云层飞翔。
城市的名声仍然与我相连,但山林的幽静却难以割舍。
想念过去的事情,又回想起初服的时光,蘅草和杜鹃依然芬芳四溢。

注释:

  • 袅袅:形容轻柔的样子,这里指风轻轻地吹拂。
  • 微微:形容轻微,细小,这里指竹影轻轻摇曳。
  • 薄暮:指日落时分或傍晚。
  • 萧条:形容景色冷清、凄凉。
  • 伏槛:趴在栏杆上,指一种休闲的姿态。
  • 四睇:四处观看,表示观察的广泛性。
  • 哀猿:悲伤的猿猴,常用来表达孤独和哀伤的情感。
  • 迷鸟:迷失方向的鸟,表现出失去归属感。
  • 朝市:指早晨的市集,象征繁华的生活。
  • 林壑:林中山谷,表示自然的幽静。
  • 眷言:想念和言语。
  • 蘅杜:指蘅草和杜鹃花,象征自然的美好与芳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薛蕙,明代女诗人,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情,作品多表现女性柔情与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是在一个秋天的傍晚,作者在池边静坐时所作,反映了她在独处时的内心感受与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诗歌鉴赏:

《雨霁闲望》是一首表现秋天景色和内心感悟的诗作。诗人在池边静坐,微风轻拂,竹影摇曳,描绘出了一幅自然宁静的画面。诗的开头通过细腻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闲适的氛围,仿佛读者也能感受到那份微风拂面的悠然。接着,诗人描绘了傍晚的西山与归来的凉雨,表现出一种萧条与孤寂的情绪。

诗中提到“伏槛看秋色”,反映了诗人对秋天景色的细腻观察。通过“哀猿连谷响,迷鸟隔云飞”,诗人描绘了自然界的声音与动态,进一步渲染出一种孤独的氛围。最后,诗人感叹朝市的繁华与内心的向往,表现出对过去的怀念与对当下宁静生活的珍惜。

整首诗在情感上从宁静的观察到哀伤的感叹,再到对自然与人情的思考,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池边风袅袅,竹里影微微:描写池边轻柔的风和竹影,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2. 薄暮西山曲,萧条凉雨归:傍晚时分,西山的曲线显得冷清,凉雨的归来带来一丝惆怅。
  3. 伏槛看秋色,四睇乱清辉:伏在栏杆上欣赏秋天的色彩,四处望去,清辉乱舞,体现了诗人对景色的细腻观察。
  4. 哀猿连谷响,迷鸟隔云飞:哀猿的叫声在山谷中回荡,迷失方向的鸟儿在云层中飞翔,增加了孤独感。
  5. 朝市名仍系,林壑兴难违:城市的繁华与自然的幽静对比,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6. 眷言反初服,蘅杜尚芳菲:回忆过去,初服的时光依然令人怀念,蘅草与杜鹃依旧芬芳,表达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凉雨归”比喻秋天的萧条与孤独。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人性,如“哀猿连谷响”表现情感的共鸣。
  • 对仗:如“池边风袅袅,竹里影微微”,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索,展示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过往美好的怀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池水:象征宁静与思考空间。
  • 竹林:代表柔美与自然的生命力。
  • 西山: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哀猿:表现孤独与惆怅的情感。
  • 迷鸟:象征对归属感的渴望与失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主题主要表现了什么?

    • A. 对城市生活的热爱
    • B. 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
    • C. 对爱情的追求
  2. “哀猿连谷响”中的“哀猿”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欢快
    • B. 孤独与惆怅
    • C. 嫉妒
  3. 诗中提到的“薄暮”是指什么时间?

    • A. 清晨
    • B. 中午
    • C. 傍晚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杜甫《月夜忆舍弟》
  2. 李白《静夜思》
  3.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描绘了孤独与思乡之情,但更加强调人际情感。
  • 王维《鹿柴》:通过宁静的自然景色表达内心的平和,与《雨霁闲望》的情感基调相似。

参考资料:

  1. 《明代女诗人研究》
  2.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
  3. 《诗词鉴赏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