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早秋》

时间: 2025-01-26 04:07:03

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

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

露饱蝉声懒,风干柳意衰。

过潘二十岁,何必更愁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
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
露饱蝉声懒,风干柳意衰。
过潘二十岁,何必更愁悲。

白话文翻译:

池塘里的荷花和芰菜绿意盎然,新秋的水满满地盈溢在池中。北边的窗前早已感受到一丝清凉,西边的篱笆上夕阳的余晖悄然洒下。露水饱满,蝉鸣声懒散,微风吹过,柳树的意态显得萧条。在潘家过了二十年,何必再去愁苦和悲伤呢?

注释:

  • 荷芰:荷花与芰菜,常见的水生植物,象征着清丽与宁静。
  • 参差:形容荷花与芰菜的高低错落,表现自然的生动。
  • 北槛:北边的窗台,指靠北的地方。
  • 残照:指夕阳的余光。
  • 露饱:露水饱满,形容清晨的露珠丰满。
  • 蝉声懒:蝉鸣声显得懒散,传达出一种慵懒的秋意。
  • 柳意衰:柳树的意态显得凋零,象征生命的衰退。

典故解析:

诗中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提到的“潘二十岁”可以引申为对青春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思考,暗示着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通俗易懂、情感真挚、关注社会民生而著称。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白居易晚年,反映了他对秋天的感受以及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淡淡的感伤。

诗歌鉴赏:

《池上早秋》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展现了秋天的静谧与凉意。诗的开头以“荷芰绿参差”引入,生动展现出池塘中的荷花与芰菜,色彩鲜明,给人一种蓬勃的生命感。接着,诗人通过“早凉生北槛”和“残照下东篱”的描写,表现了秋日的清凉和夕阳的温柔,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显萧瑟的氛围。

“露饱蝉声懒”一句,则通过蝉声的懒散,传达了秋天的慵懒与生命的疲态。而“风干柳意衰”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衰败的意象,柳树的意态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最后,诗人以“过潘二十岁,何必更愁悲”总结,表达了对青春流逝的感慨与对未来的豁达,暗示着即便面临衰老与失落,也应心怀宽慰与乐观。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和清新的意象,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荷芰绿参差:描绘池塘中荷花与芰菜的景色,展现生命的活力。
    2. 新秋水满池:表现了秋季水位的充盈,象征着丰盈与宁静。
    3. 早凉生北槛:北窗前的凉意,暗示秋天的到来。
    4. 残照下东篱:夕阳洒在东边篱笆上,展现出温柔的秋日光景。
    5. 露饱蝉声懒:清晨的露水饱满,蝉声懒散,传达出秋天的慵懒。
    6. 风干柳意衰:柳树的意态逐渐衰退,象征生命的无常。
    7. 过潘二十岁:诗人回忆过去,感慨流逝的青春。
    8. 何必更愁悲:在面对时光流逝时,诗人提倡一种豁达的态度。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残照下东篱,露饱蝉声懒”,工整对称。
    • 比喻:通过自然景物表现内心感受,增强情感的表现力。
    • 拟人:如“蝉声懒”,将蝉的声音拟人化,增添了情感色彩。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秋天的感悟,展现了对生命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豁达与乐观。

意象分析:

  • 荷芰:象征清丽与活力。
  • 北槛:代表内心的宁静与思索。
  • 残照:象征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柳意衰:表现生命的脆弱与衰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荷芰”指的是哪些植物?

    • A. 菊花和玫瑰
    • B. 荷花和芰菜
    • C. 梅花和桃花
  2. “过潘二十岁”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慨?

    • A. 对青春的怀念
    • B. 对财富的追求
    • C. 对友谊的珍惜

答案

  1. B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白居易的《池上早秋》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均描绘秋景,但白居易偏重于细腻的情感流露,而王维则更多表现出山水的浩渺与宁静。

参考资料:

  1. 《白居易诗全集》
  2. 《唐诗三百首》
  3.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