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昙禅师(梦中作)》

时间: 2025-01-24 04:48:56

五年不入慈恩寺,今日寻师始一来。

欲知火宅焚烧苦,方寸如今化作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昙禅师(梦中作)

五年不入慈恩寺,
今日寻师始一来。
欲知火宅焚烧苦,
方寸如今化作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五年来未曾到访慈恩寺,今天特意前来拜访禅师的情景。他想要了解世间的痛苦,意识到内心的执念已经化为虚无。

注释

字词注释:

  • 五年:指时间的流逝,强调作者与寺庙的隔离感。
  • 慈恩寺:唐代著名寺庙,象征着佛教的慈悲与智慧。
  • 火宅:佛教术语,指世间的烦恼和痛苦的地方。
  • 方寸:心中,心灵的空间。
  • 化作灰:象征心灵的消逝与对痛苦的觉悟。

典故解析:

  • 火宅焚烧:源于佛教教义,意指人们在世间的生活如同在火焰中,必须通过修行才能超脱苦海。此典故强调了世间的无常与痛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作以通俗易懂、情感真挚著称,常关注社会民生,作品风格多样。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白居易对人生苦痛的思考,反映了他对佛教思想的理解与体悟。作者在经历了人生的沉浮后,选择回归内心,寻求精神的寄托。

诗歌鉴赏

《赠昙禅师》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折射出白居易对人生的反思与对佛教智慧的渴求。诗的开头提到五年未入慈恩寺,既表现了与佛教思想的疏离,也暗示了人生的变迁。接着“今日寻师始一来”透露出他重新寻求内心平静的决心。

诗中“欲知火宅焚烧苦”一句,运用了佛教的比喻,火宅象征着世间的烦恼与痛苦,而“方寸如今化作灰”则是对内心的觉醒,说明他意识到内心的执念已经化为虚无。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哲理,展示了白居易对人生苦痛的沉思,以及对精神解脱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五年不入慈恩寺:表达了长时间未见的失落感。
  2. 今日寻师始一来:显示出此行的重要性与期待。
  3. 欲知火宅焚烧苦:引入佛教的痛苦观,强调世间的无常。
  4. 方寸如今化作灰:内心的觉悟与释怀,感受到痛苦的无奈与虚幻。

修辞手法:

  • 对比:五年未见与今日相聚形成鲜明对比。
  • 比喻:将世间的痛苦比作焚烧的火宅,生动形象。
  • 象征:灰烬象征着内心的虚无与清净。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人生苦痛的反思,体现了白居易对佛教智慧的追求,表达了对内心平静的渴望,显示出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慈恩寺:象征着智慧与慈悲,代表着寻求解脱的地方。
  • 火宅:象征着世间的烦恼与痛苦。
  • 灰烬:象征着虚无与解脱,体现内心的觉醒。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寺庙名称是什么?

    • A. 慈恩寺
    • B. 观音寺
    • C. 普陀寺
  2. “火宅”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痛苦
    • C. 快乐
  3. 诗人用“方寸如今化作灰”来表达什么情感?

    • A. 悲伤
    • B. 释怀
    • C. 愤怒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白居易的《赠昙禅师》与王维的《终南山》在主题上都探讨了人生与自然的关系,但白居易更注重内心的苦痛与解脱,而王维则更多描绘自然之美与心灵的宁静。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