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耿十三湋复往辽海》

时间: 2024-09-19 21:40:04

仗剑万里去,孤城辽海东。

旌旗愁落日,鼓角壮悲风。

野迥边尘息,烽消戍垒空。

辕门正休暇,投策拜元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仗剑万里去,孤城辽海东。旌旗愁落日,鼓角壮悲风。野迥边尘息,烽消戍垒空。辕门正休暇,投策拜元戎。

白话文翻译:

手持长剑,远赴万里之外,独自面对辽海东边的孤城。旌旗在落日下显得忧愁,鼓角声在悲风中显得雄壮。边疆的尘土平息,烽火熄灭,戍守的堡垒空无一人。军营正处在休息时间,我放下手中的策杖,向元帅致敬。

注释:

  • 仗剑:手持长剑,象征武士的装备和决心。
  • 孤城:指边疆的孤立城池。
  • 辽海东:指辽东半岛东部的海域。
  • 旌旗:军队的旗帜。
  • 鼓角:军中的鼓声和号角声。
  • 野迥:边疆的旷野。
  • 边尘息:边疆的战事平息。
  • 烽消:烽火熄灭,表示战事结束。
  • 戍垒:边防的堡垒。
  • 辕门:军营的大门。
  • 投策:放下手中的策杖,表示放下武器或工具。
  • 元戎:军队的统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叔伦(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他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自然。此诗可能作于唐代边疆战事频繁时期,表达了对边疆战士的同情和对和平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描绘了一位武士远赴边疆的情景,通过对边疆孤城的描绘,表达了战士的孤独和对和平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位武士远赴边疆的情景,展现了边疆的孤寂和战士的悲壮。诗中“仗剑万里去”一句,即显示了武士的决心和勇气,又暗示了旅途的艰辛。“旌旗愁落日,鼓角壮悲风”则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增强了诗歌的悲壮气氛。后两句“野迥边尘息,烽消戍垒空”则表达了战事平息后的宁静,以及战士对和平的向往。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边塞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仗剑万里去”:武士手持长剑,远赴万里之外,显示了武士的决心和勇气。
  • “孤城辽海东”:孤立的城池位于辽东半岛东部的海域,强调了边疆的孤寂。
  • “旌旗愁落日”:军队的旗帜在落日下显得忧愁,增强了诗歌的悲壮气氛。
  • “鼓角壮悲风”:军中的鼓声和号角声在悲风中显得雄壮,进一步增强了悲壮气氛。
  • “野迥边尘息”:边疆的旷野上,战事平息,尘土不再飞扬。
  • “烽消戍垒空”:烽火熄灭,戍守的堡垒空无一人,表达了战事结束后的宁静。
  • “辕门正休暇”:军营正处在休息时间,战士们得以暂时放松。
  • “投策拜元戎”:武士放下手中的策杖,向军队的统帅致敬,显示了对统帅的尊敬。

修辞手法:

  • 比喻:“旌旗愁落日”中的“愁”字,将旌旗拟人化,比喻为忧愁的人。
  • 拟人:“鼓角壮悲风”中的“壮”字,将鼓角声拟人化,比喻为雄壮的人。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旌旗愁落日,鼓角壮悲风”,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边疆孤城的描绘,表达了战士的孤独和对和平的渴望。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增强了诗歌的悲壮气氛,同时也表达了战士对和平的向往。

意象分析:

  • 仗剑:象征武士的装备和决心。
  • 孤城:象征边疆的孤立和战士的孤独。
  • 旌旗:象征军队的存在和战士的忧愁。
  • 鼓角:象征军中的号令和战士的悲壮。
  • 野迥:象征边疆的旷野和战事的平息。
  • 烽消:象征战事的结束和和平的到来。
  • 戍垒:象征边防的堡垒和战士的坚守。
  • 辕门:象征军营的大门和战士的休息。
  • 投策:象征放下武器和工具,表示对和平的向往。
  • 元戎:象征军队的统帅和战士的尊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仗剑万里去”表达了什么? A. 武士的决心和勇气 B. 武士的孤独和忧愁 C. 武士的旅途艰辛 D. 武士的和平向往 答案:A

  2. “旌旗愁落日”中的“愁”字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答案:B

  3. 诗中的“烽消戍垒空”表达了什么? A. 战事的结束 B. 战士的孤独 C. 边疆的孤寂 D. 战士的悲壮 答案:A

  4. 诗中的“投策拜元戎”表达了什么? A. 武士的决心和勇气 B. 武士的孤独和忧愁 C. 武士的和平向往 D. 武士对统帅的尊敬 答案: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出塞》:同样描绘了边疆的孤寂和战士的悲壮。
  • 王之涣《登鹳雀楼》: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向往。

诗词对比:

  • 王昌龄《出塞》与戴叔伦《送耿十三湋复往辽海》:两首诗都描绘了边疆的孤寂和战士的悲壮,但王昌龄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边疆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
  • 王之涣《登鹳雀楼》与戴叔伦《送耿十三湋复往辽海》:两首诗都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向往,但王之涣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人生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全唐诗》:收录了戴叔伦的全部诗作,是研究戴叔伦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唐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对理解戴叔伦的诗歌有帮助。
  • 《中国古代边塞诗研究》:专门研究古代边塞诗的著作,对理解戴叔伦的边塞诗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