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同汴州李相公勉送郭布殿中出巡》

时间: 2025-04-28 13:20:28

轩车出东阁,都邑绕南河。

马首先春至,人心比岁和。

省风传隐恤,持法去烦苛。

却想埋轮者,论功此日多。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轩车出东阁,都邑绕南河。马首先春至,人心比岁和。省风传隐恤,持法去烦苛。却想埋轮者,论功此日多。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轩车从东阁出发,城市环绕着南河。马匹最先迎接春天的到来,人们的心情比往年更加和谐。省察风俗传递隐秘的关怀,坚持法律去除繁琐的苛责。回想起那些埋头苦干的人,今天他们的功绩被更多人讨论。

注释:

字词注释:

  • 轩车:古代贵族乘坐的车。
  • 东阁:东边的楼阁,指官府。
  • 都邑:城市。
  • 南河:指南边的河流。
  • 马首:马的前部,这里指马匹。
  • 先春至:最先感受到春天的到来。
  • 人心比岁和:人们的心情比往年更加和谐。
  • 省风:省察风俗。
  • 传隐恤:传递隐秘的关怀。
  • 持法:坚持法律。
  • 去烦苛:去除繁琐的苛责。
  • 埋轮者:埋头苦干的人。
  • 论功此日多:今天他们的功绩被更多人讨论。

典故解析:

  • 埋轮者:典故出自《后汉书·张纲传》,张纲埋车轮于洛阳都亭,表示不回朝,以此抗议宦官专权。这里比喻那些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叔伦,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他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对时政的关切和对人民的同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戴叔伦在陪同汴州李相公勉送郭布殿中出巡时所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和谐景象和对法治的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轩车出巡的场景,展现了社会的和谐与法治的推行。诗中“马首先春至,人心比岁和”一句,既表达了春天的到来,也隐喻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而“省风传隐恤,持法去烦苛”则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以及对人民的关怀。最后两句“却想埋轮者,论功此日多”,则是对那些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的人的赞扬,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敬意和对其功绩的认可。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和谐与法治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轩车出东阁:轩车从官府出发,象征着官方的巡视。
  • 都邑绕南河:城市环绕着南边的河流,描绘了城市的景象。
  • 马首先春至:马匹最先感受到春天的到来,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人心比岁和:人们的心情比往年更加和谐,反映了社会的安定与进步。
  • 省风传隐恤:省察风俗,传递隐秘的关怀,体现了对人民的关心。
  • 持法去烦苛:坚持法律,去除繁琐的苛责,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
  • 却想埋轮者:回想起那些埋头苦干的人,表达了对他们的敬意。
  • 论功此日多:今天他们的功绩被更多人讨论,认可了他们的贡献。

修辞手法:

  • 比喻:“马首先春至”比喻春天的到来,象征生机与希望。
  • 拟人:“人心比岁和”将人心拟人化,表达社会的和谐。
  • 对仗:“省风传隐恤,持法去烦苛”对仗工整,强调法治与关怀。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社会的和谐与法治的推行,通过对巡视场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安定、法治进步的赞扬,以及对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的人的敬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轩车:象征官方的巡视。
  • 南河:象征城市的景象。
  • 马首:象征生机与希望。
  • 人心:象征社会的和谐。
  • 省风:象征对人民的关心。
  • 持法:象征法治的重要性。
  • 埋轮者:象征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的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马首先春至”一句,比喻了什么? A. 春天的到来 B. 马匹的奔跑 C. 人们的活动 D. 官方的巡视

  2. “省风传隐恤”一句中,“省风”指的是什么? A. 省察风俗 B. 省察法律 C. 省察政治 D. 省察经济

  3. “却想埋轮者”一句中,“埋轮者”指的是什么人? A. 埋头苦干的人 B. 埋葬车轮的人 C. 埋葬死者的人 D. 埋葬宝物的人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了对社会和谐的向往。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了对社会的关怀。

诗词对比:

  • 戴叔伦《奉同汴州李相公勉送郭布殿中出巡》与杜甫《春望》:两者都表达了对社会和谐的向往,但戴诗更侧重于法治的推行,而杜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戴叔伦的全部诗作。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唐代诗歌的发展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