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游》

时间: 2025-01-26 07:40:26

泊舟古城下,高阁快登眺。

大江会彭蠡,群峰豁玄峤。

清影涵空明,黛色凝远照。

碑留太史书,词刻长公调。

绝粒感楚囚,丹衷犹照耀。

怀哉不可招,凭阑一悲啸。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泊舟古城下,高阁快登眺。大江会彭蠡,群峰豁玄峤。清影涵空明,黛色凝远照。碑留太史书,词刻长公调。绝粒感楚囚,丹衷犹照耀。怀哉不可招,凭阑一悲啸。

白话文翻译: 停船在古城之下,快步登上高阁远望。大江与彭蠡湖相会,群山在玄峤处豁然开朗。清澈的影子映照着空明,深青的颜色凝固在远方。碑上留有太史的书法,词句刻着长公的调子。绝食感怀楚囚的悲情,赤诚之心依旧照耀。怀念啊,无法招回,只能倚栏悲啸。

注释:

  • 泊舟:停船。
  • 高阁:高处的楼阁。
  • 彭蠡:指彭蠡湖,即今鄱阳湖。
  • 玄峤:高峻的山峰。
  • 清影:清澈的影子。
  • 黛色:深青色。
  • 太史书:指太史公司马迁的书法。
  • 长公调:指长公(可能指某位文人)的词调。
  • 绝粒:断绝饮食,指绝食。
  • 楚囚:指被囚禁的楚国人,此处可能指诗人自己或他人。
  • 丹衷:赤诚的心。
  • 悲啸:悲痛的长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叔伦,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多以抒情为主,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此诗可能是在诗人游览古城时所作,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过往历史的怀念。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诗人游览古城时所作,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过往历史的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古城为背景,通过登高远眺的视角,描绘了大江与彭蠡湖相会的壮阔景象,以及群山高峻的雄伟。诗中“清影涵空明,黛色凝远照”一句,以清澈的影子和深青的颜色,形象地表达了自然景色的美丽和深远。后文通过“碑留太史书,词刻长公调”等句,表达了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怀念。最后,“绝粒感楚囚,丹衷犹照耀”以及“怀哉不可招,凭阑一悲啸”则抒发了诗人对过往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对历史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泊舟古城下,高阁快登眺”:诗人停船在古城之下,急切地登上高阁远望,表达了诗人对景色的向往。
  • “大江会彭蠡,群峰豁玄峤”:描绘了大江与彭蠡湖相会的壮阔景象,以及群山高峻的雄伟。
  • “清影涵空明,黛色凝远照”:以清澈的影子和深青的颜色,形象地表达了自然景色的美丽和深远。
  • “碑留太史书,词刻长公调”:表达了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怀念。
  • “绝粒感楚囚,丹衷犹照耀”:抒发了诗人对过往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
  • “怀哉不可招,凭阑一悲啸”: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对历史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清影涵空明”中的“清影”比喻清澈的影子。
  • 拟人:如“黛色凝远照”中的“凝”赋予了颜色以人的动作。
  • 对仗:如“碑留太史书,词刻长公调”中的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历史文化的怀念,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对历史的思考。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清影、黛色、碑、词刻、绝粒、丹衷、悲啸。
  • 详细解释:清影和黛色描绘了自然景色的美丽和深远;碑和词刻表达了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怀念;绝粒和丹衷抒发了诗人对过往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悲啸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对历史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彭蠡”指的是什么? A. 山峰 B. 湖泊 C. 河流 D. 古城
  2. “碑留太史书”中的“太史”指的是谁? A. 司马迁 B. 李白 C. 杜甫 D. 王维
  3. 诗中“绝粒感楚囚”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悲伤 C. 愤怒 D. 平静

答案: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同样以登高为题材,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历史的思考。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登高远眺为视角,描绘了壮阔的自然景色。

诗词对比:

  • 戴叔伦的《曾游》与杜甫的《登高》:两者都以登高为题材,但戴诗更多表达了对历史文化的怀念,而杜诗则更多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戴叔伦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其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提供了唐代诗歌的背景和历史环境,有助于理解戴叔伦的诗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