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曲》
时间: 2025-01-11 23:35:5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边城曲 戴叔伦 〔唐代〕
人生莫作远行客,远行莫戍黄沙碛。 黄沙碛下八月时,霜风裂肤百草衰。 尘沙晴天迷道路,河水悠悠向东去。 胡笳听彻双泪流,羁魂惨惨生边愁。 原头猎火夜相向,马蹄蹴蹋层冰上。 不似京华侠少年,清歌妙舞落花前。
白话文翻译:
人生啊,不要成为远行的旅人,远行时不要驻守在黄沙覆盖的荒凉之地。 在黄沙覆盖的荒漠中,八月时分,寒风刺骨,百草凋零。 晴朗的天空下,尘沙弥漫,道路迷失,河水悠然向东流去。 听到胡笳的哀鸣,泪水不禁双流,被囚的灵魂在边疆感到凄惨和忧愁。 在草原上,猎火在夜晚相对燃烧,马蹄在厚厚的冰层上蹴踏。 这不像京城里的侠义少年,在落花前清歌妙舞。
注释:
- 黄沙碛:指沙漠地带。
- 霜风:寒风。
- 胡笳: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乐器,常用于军中。
- 羁魂:指被囚禁或流放的灵魂。
- 原头猎火:指在草原上狩猎时点燃的火。
- 京华:指京城,即首都。
- 侠少年:指京城中的年轻侠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叔伦(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他的诗多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风格豪放,语言质朴。这首《边城曲》描绘了边疆的艰苦生活和士兵的思乡之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反映了唐代边疆士兵的生活状况和他们对家乡的思念。唐代边疆战争频繁,许多士兵被迫远离家乡,驻守在荒凉的边疆,生活艰苦,思乡之情深重。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边疆的荒凉景象和士兵的艰苦生活,表达了深切的思乡之情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诗中“黄沙碛下八月时,霜风裂肤百草衰”描绘了边疆的严酷环境,而“胡笳听彻双泪流,羁魂惨惨生边愁”则抒发了士兵的悲苦心情。最后两句通过对比京城少年的欢乐生活,更加突出了边疆士兵的孤独和凄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人生莫作远行客,远行莫戍黄沙碛。”:诗人告诫人们不要成为远行的旅人,尤其是不要驻守在荒凉的边疆。
- “黄沙碛下八月时,霜风裂肤百草衰。”:描绘了边疆的严酷环境,八月时分,寒风刺骨,百草凋零。
- “尘沙晴天迷道路,河水悠悠向东去。”:晴朗的天空下,尘沙弥漫,道路迷失,河水悠然向东流去,象征着边疆的孤独和遥远。
- “胡笳听彻双泪流,羁魂惨惨生边愁。”:听到胡笳的哀鸣,泪水不禁双流,被囚的灵魂在边疆感到凄惨和忧愁。
- “原头猎火夜相向,马蹄蹴蹋层冰上。”:在草原上,猎火在夜晚相对燃烧,马蹄在厚厚的冰层上蹴踏,描绘了边疆的生活场景。
- “不似京华侠少年,清歌妙舞落花前。”:通过对比京城少年的欢乐生活,更加突出了边疆士兵的孤独和凄凉。
修辞手法:
- 比喻:“霜风裂肤”比喻寒风的刺骨。
- 拟人:“河水悠悠向东去”赋予河水以悠然自得的情感。
- 对比:通过对比京城少年的欢乐生活和边疆士兵的艰苦生活,突出了边疆的孤独和凄凉。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边疆士兵的思乡之情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通过描绘边疆的荒凉景象和士兵的艰苦生活,诗人抒发了深切的悲苦心情和对家乡的思念。
意象分析:
- 黄沙碛:象征荒凉和艰苦。
- 霜风:象征严酷的环境。
- 胡笳:象征边疆的孤独和哀愁。
- 猎火:象征边疆的生活场景。
- 河水:象征边疆的孤独和遥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黄沙碛”指的是什么地方? A. 沙漠地带 B. 草原 C. 山脉 D. 湖泊
-
诗中“胡笳听彻双泪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乐 B. 悲伤 C. 愤怒 D. 恐惧
-
诗中“不似京华侠少年”中的“京华”指的是什么? A. 京城 B. 乡村 C. 边疆 D. 山林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的《出塞》:同样描绘了边疆的艰苦生活和士兵的思乡之情。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对比边疆和京城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王昌龄的《出塞》与戴叔伦的《边城曲》都描绘了边疆的艰苦生活,但王昌龄的诗更加强调了士兵的英勇和忠诚。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与戴叔伦的《边城曲》都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但王之涣的诗更加强调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参考资料:
- 《全唐诗》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