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宫春(答李兼善提举和章)》
时间: 2025-01-25 22:36:5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心似孤僧,更茂林修竹,山上精庐。
维摩定自非病,谁遣文殊。
白头自昔,叹相逢语密情疏。
倾盖处,论心一语,只今还有公无。
最喜阳春妙句,被西风吹堕,金玉铿如。
夜来归梦江上,父老欢予。
荻花深处,唤儿童吹火烹鲈。
归去也,绝交何必,更修山巨源书。
白话文翻译:
我的心如同孤独的僧人,一片宁静,周围是茂密的林木和修长的竹子,山上有一所精致的庐舍。维摩居士的宁静并不是因为生病,谁又能将文殊菩萨遣来呢?从很久以前开始,我就感叹我们相逢时虽言语密切,但情感却疏远。曾经在倾盖之处,我们一同谈心,如今还有你我之间的情谊吗?我最喜欢阳春时节的美妙诗句,却被西风吹落,犹如金玉般的声音。昨夜梦回江边,父老们对我寄予厚望。在荻花深处,呼唤孩子们来生火烹饪鲈鱼。要回去了,既然绝交又何必呢?不如继续修书于这山水之间。
注释:
- 孤僧:形容孤独的修行者,暗示诗人内心的孤寂。
- 维摩:维摩诘,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象征着智慧和宁静。
- 文殊:文殊菩萨,代表智慧,诗中提到暗示对智慧的向往。
- 倾盖:古时饮酒时的习俗,形容亲密的交谈。
- 金玉铿如:比喻诗句的音韵美,铿锵有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和政治家。他的词风豪放,情感深沉,常表达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关怀。
创作背景:
《汉宫春》创作于辛弃疾晚年,社会动荡、时局艰难,诗人在此背景下表达了对友谊的思考与人生的感慨。
诗歌鉴赏:
《汉宫春》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诗作,辛弃疾通过对孤独与友谊、理想与现实的反思,展现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开篇以“心似孤僧”引出诗人的孤独感,紧接着描绘了自然的宁静与美好,营造出一种超然的境界。维摩的宁静并非因病,反映了诗人对智慧与理想的追求,暗示即使身处困境,也要保持内心的清净。
在回忆与友人的交往时,诗人感叹言语的亲密却情感的疏远,表现出一种深深的失落与无奈。阳春的美妙诗句被风吹落,象征着好的事物的短暂与易逝,也暗示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渴望和珍惜。最后,诗人以归去的决心结束诗句,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即使绝交也不必太过于执念。
整首诗通过精炼的语言与深刻的意象,体现了辛弃疾对人生、友谊与理想的思考,展现了他作为一个诗人深邃的哲学思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心似孤僧:以孤僧象征内心的孤独与清净。
- 更茂林修竹:描绘周围自然的宁静,增强孤独的对比感。
- 维摩定自非病:引入智慧与理想的象征,表示精神的追求。
- 白头自昔:自我感叹与友谊的时光流逝。
- 倾盖处:回忆亲密交谈的时光,表达对友情的怀念。
- 最喜阳春妙句: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表现情感的深邃。
- 夜来归梦江上:梦回故里,寄托对家乡的思念与希望。
- 归去也,绝交何必:对友谊的淡然,反映内心的洒脱。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心似孤僧”,形象化内心的孤独。
- 对仗:如“白头自昔,叹相逢语密情疏”,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拟人:如“西风吹堕”,赋予自然界以情感,增强诗句的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孤独的思考、对友谊的缅怀以及对理想的追求,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与情感的细腻描绘,反映了辛弃疾复杂的内心世界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孤僧:象征孤独与清净的内心。
- 林竹:自然的宁静与和谐,代表了诗人向往的生活状态。
- 维摩、文殊:象征智慧与理想,反映对精神层面的追求。
- 阳春:象征美好、希望的时光,表现对生活的热爱。
- 江上:代表故乡与亲情,寄托思念之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维摩”指的是哪个文化中的人物?
- A. 道教
- B. 佛教
- C. 儒教
- D. 基督教
-
填空题:诗中“心似孤僧,更茂林修竹,山上精庐”描绘了诗人内心的与。
-
判断题: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友谊的珍惜与对孤独的反思。(对/错)
答案:
- B
- 孤独与清净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辛弃疾与李清照在词中都表现了对亲情与友情的珍视,但辛弃疾更倾向于哲理的思考,而李清照则更注重情感的细腻与个人感受的表达。
参考资料:
- 《辛弃疾诗词集》
- 《宋代词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