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送元济之归豫章》

时间: 2025-01-11 01:59:47

敧枕婆娑两鬓霜。

起听檐溜碎喧江。

那边云筋销啼粉,这里车轮转别肠。

诗酒社,水云乡。

可堪醉墨几淋浪。

画图恰似归家梦,千里河山寸许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鹧鸪天·送元济之归豫章
作者: 辛弃疾 〔宋代〕

敧枕婆娑两鬓霜。
起听檐溜碎喧江。
那边云筋销啼粉,这里车轮转别肠。
诗酒社,水云乡。
可堪醉墨几淋浪。
画图恰似归家梦,千里河山寸许长。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作者在送别友人元济返回豫章时的情景。
我倚着枕头,感受到两鬓已生霜白。
我起身去听屋檐滴水的声音,像是江水喧闹碎响。
那边的云彩如丝般缠绕着,娇媚而凋零,这里车轮滚动,令人伤感而别离。
在诗酒的聚会中,仿佛在水云之间的乡村生活。
醉酒后,怎能不让墨水洒落在纸上,感受到几多浪漫的情绪?
这幅画恰似归家的梦,千里河山在眼前只如寸许长。


注释:

  • 敧枕:倚靠着枕头,表示放松和沉思。
  • 婆娑:摇曳、舞动的样子,形容头发或树影的状态。
  • 鬓霜:指白发,暗示岁月的流逝。
  • 檐溜:屋檐滴水声,描绘出环境的细节。
  • 云筋:形容云彩的形态,像丝线一样。
  • 啼粉:指花瓣的凋零,带有伤感之意。
  • 水云乡:理想的隐居之地,诗酒相伴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人,南宋著名词人、军事家,风格豪放,常以爱国情怀为主题,作品多流传后世。

创作背景:这首词写于辛弃疾晚年,表达了对友人元济的送别之情,反映了他对人生、友情的思考,以及对故乡的怀念。


诗歌鉴赏:

《鹧鸪天·送元济之归豫章》是一首抒情词,展现了辛弃疾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岁月流逝的感慨。词的开头以“敧枕婆娑两鬓霜”引入,瞬间营造出一种岁月无情的氛围。紧接着的“起听檐溜碎喧江”,则通过细腻的环境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一刻,感受到离别的苦涩。

词中通过对比手法,描绘了“那边云筋销啼粉”的美丽与“这里车轮转别肠”的伤感,体现了离别时的矛盾情感。前者如梦似幻,后者却是现实的残酷。接下来的“诗酒社,水云乡”则展现出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悠闲生活的追求。

最后,辛弃疾以“画图恰似归家梦,千里河山寸许长”结束,既是对归乡的期盼,也是对现实的无奈。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让人感受到浓厚的离愁和对友谊的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敧枕婆娑两鬓霜:倚着枕头,头发已生白霜,暗指岁月无情。
  2. 起听檐溜碎喧江:起身去听屋檐的水滴声,如江水碎响,营造出细腻的氛围。
  3. 那边云筋销啼粉,这里车轮转别肠:对比云彩的美丽和离别的痛苦,表达深情别离。
  4. 诗酒社,水云乡:描绘理想的生活状态,表达对悠闲生活的向往。
  5. 可堪醉墨几淋浪:醉酒后洒墨,透露出对情感的倾诉。
  6. 画图恰似归家梦,千里河山寸许长:归乡的梦与现实的距离,感慨之情浓厚。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诗酒社,水云乡”,平衡工整,增强了音韵美感。
  • 比喻:如“画图恰似归家梦”,将理想与现实对比,深化主题。

主题思想:这首词反映了辛弃疾对友人的挚情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岁月流逝的无奈与感慨。


意象分析:

  • 鬓霜:象征岁月的流逝,人生的无常。
  • 檐溜:象征生活的细腻与琐碎。
  • 云筋:象征美丽与脆弱的事物。
  • 车轮:象征人生的旅途与别离。
  • 水云乡:理想的生活状态,代表诗酒与闲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敧枕婆娑”中的“婆娑”指的是什么样的状态?
    A. 静止
    B. 摇曳
    C. 呐喊
    D. 纷飞

  2. 诗中“那边云筋销啼粉”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伤感
    C. 愤怒
    D. 幸福

  3.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千里河山寸许长”,这说明了什么?
    A. 对自然的赞美
    B. 对故乡的思念
    C. 对友人的祝福
    D. 对生活的失望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同样表达了离愁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与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均涉及离愁,前者豪放,后者细腻,展现了不同的风格与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 《辛弃疾词集》
  • 《宋代词人研究》
  • 《古典诗词赏析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