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时间: 2025-02-04 16:18:17

路转峰回出画塘,一山枫叶背残阳。

看来浑不似秋光。

隔座听歌人似玉。

六街归骑月如霜。

客中行乐只寻常。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浣溪沙》
路转峰回出画塘,一山枫叶背残阳。
看来浑不似秋光。隔座听歌人似玉。
六街归骑月如霜。客中行乐只寻常。

白话文翻译:

在曲折的山路上转过一个山峰,走出一片如画的水塘,只见一座山的枫叶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更加迷人。看上去似乎并不像是秋天的景象。隔着一座楼听见有人在唱歌,那声音如同美玉一般动人。六条街道上的骑士在月光下归来,宛如霜降。客居他乡的我,享受这平常的快乐。

注释:

字词注释:

  • 路转峰回:指道路曲折回环,峰峦重叠。
  • 画塘:如画的水塘,形容景色美丽。
  • 枫叶:秋天时枫树的叶子,红艳而美丽。
  • 残阳:夕阳,指太阳快要落下的状态。
  • 隔座:与他人隔着一座房子或楼层。
  • 听歌人似玉:形容听到的歌声如美玉般动听。
  • 六街归骑:形容骑士在六条街道归来。
  • 月如霜:月光明亮,像霜一样清冷。
  • 行乐只寻常:在外游玩娱乐只是日常寻常之事。

典故解析:

  • 浣溪沙:原是词牌名,后用于表达特定情感和意境。
  • “月如霜”:传统诗歌中常用来形容明亮而清冷的月光,营造出一种清静孤寂的氛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国维(1877-1927),字逸夫,号静安,浙江余姚人。是近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诗人和学者。王国维在中国现代诗词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以其哲学与美学结合的作品著称。

创作背景:

《浣溪沙》创作于王国维晚年,彼时他正处于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思考中,诗中流露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歌鉴赏:

《浣溪沙》是王国维在晚年时创作的一首词,表现了他对秋天景色的深刻感悟和对人生乐趣的思考。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勾画出了一幅秋意浓厚的山水画。开头以“路转峰回出画塘”引入,展现了山路的曲折与幽美,接着描绘了“枫叶背残阳”的景象,传递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氛围。诗人在此处巧妙地运用了视觉和听觉的结合,隔座听歌的描写,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悠然自得的环境中。

“六街归骑月如霜”,以月光下的骑士归来作为背景,营造出一种孤寂而清冷的意境,诗人通过这些细节描写,流露出对生活中小确幸的珍惜。最后一句“客中行乐只寻常”,则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虽然身处异乡,但享受的快乐却是简单而平常的。这种对简单幸福的追求,恰恰是王国维一生追求的精神境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路转峰回出画塘:描绘了山路的曲折,走出一片如画般的水塘,展现自然的美。
  • 一山枫叶背残阳:在夕阳的衬托下,枫叶显得更加迷人,传达出秋天的浓烈色彩。
  • 看来浑不似秋光:与常见的秋天景象有所不同,给人一种意外的感觉。
  • 隔座听歌人似玉:隔着房子听到的歌声如美玉般动人,传达出一种悠扬的美感。
  • 六街归骑月如霜:骑士在月光下归来,营造出清冷的氛围,暗示一种孤独。
  • 客中行乐只寻常:在异乡的生活中,享受简单的快乐,表达了对平常生活的满足。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歌声比作美玉,增强了音乐的美感。
  • 对仗:如“路转峰回”和“六街归骑”,形成了和谐的对称感。
  • 意象:通过枫叶、残阳、月光等意象,营造出丰富的自然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在异乡生活中对简单快乐的珍惜,反映了王国维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枫叶:象征着秋天的美丽与萧瑟。
  • 残阳:代表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 月光:象征着清冷与孤独,同时也带来宁静的感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浣溪沙》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王国维
    • C. 杜甫
  2. 诗中的“六街归骑月如霜”意指什么?

    • A. 骑士在游戏
    • B. 骑士在月光下回家
    • C. 骑士在六条街上迷路
  3. 诗中“隔座听歌人似玉”中的“似玉”指的是什么?

    • A. 歌声动听如美玉
    • B. 歌手长得像美玉
    • C. 歌词如玉石般美丽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比较王国维的《浣溪沙》和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展现了对自然美的细腻描绘,但王国维更侧重于秋天的孤独与感怀,而李清照则多了几分柔情与婉约。王国维的作品表现出一种哲理思考,而李清照则更多展现了个人情感的细腻与柔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