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针线》

时间: 2025-01-26 05:13:17

年年社日停针线。

怎忍见、双飞燕。

今日江城春已半。

一身犹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

春衫著破谁针线。

点点行行泪痕满。

落日解鞍芳草岸。

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针线
作者: 黄公绍 〔宋代〕

年年社日停针线。
怎忍见双飞燕。
今日江城春已半。
一身犹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
春衫著破谁针线。
点点行行泪痕满。
落日解鞍芳草岸。
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


白话文翻译:

每年社日时,我都停下了针线。
怎能忍心看到双飞的燕子?
如今春天已经过了一半,
我独自一人还在那乱山深处,寂寞地待在溪桥边。
春天的衣衫已破,谁来为我缝补?
泪痕满面,点点滴滴。
落日西沉,我在芳草岸边卸下马鞍。
花儿无人佩戴,酒也无人劝饮,醉了也无人来管。


注释:

字词注释:

  • 社日:农历二月二日,民间习俗进行祭社活动。
  • 停针线:指停下手中的缝纫工作。
  • 双飞燕:形容春天的燕子成双飞舞,暗示着离别和思念。
  • 江城:指江边的城市,暗示背景。
  • 春衫:春天的衣服。
  • 泪痕:眼泪留下的痕迹。
  • 落日解鞍:日落时卸下马鞍,象征归家或放松。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社日”与传统习俗有关,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节日的怀念与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公绍是宋代的词人,生活在政治动荡的时期,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变迁。他的词风细腻,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春天,诗人在感受到春日的生机与对往昔的怀念之间的矛盾,表达了对春日美好时光的感伤与孤独。


诗歌鉴赏:

《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针线》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过去的追忆。开头的“年年社日停针线”一句,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中,社日的习俗与缝纫的生活细节,渗透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接下来的“怎忍见双飞燕”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双飞的燕子是春天的象征,然而在诗人眼中,却成了离别的象征,令人唏嘘。

随着“今日江城春已半”,时间的流逝显得尤为残酷,春天的美好已过了一半,而诗人依然孤身于“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这种孤独感愈加显著。诗中“春衫著破谁针线”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与悲哀:破衣无人修补,情感无人倾诉,生活的困顿使得诗人无法再享受春天的美好。

结尾处,落日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寂静的氛围,花无人戴、酒无人劝,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被遗忘。整首词在描绘春日的同时,更多地是对人情冷暖的细腻感悟,透过春景,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失落。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年年社日停针线:每年社日时我都停下了手中的针线,显示出对传统节日的重视。
  • 怎忍见双飞燕:无法忍受看到双飞的燕子,象征着离别与孤单。
  • 今日江城春已半:春天已经过了一半,暗示时间的流逝。
  • 一身犹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自己仍然孤身于偏僻之地,增添了孤独的氛围。
  • 春衫著破谁针线:衣衫破旧却无人来修补,体现了生活的无奈。
  • 点点行行泪痕满:眼泪留下的痕迹,表明内心的痛苦。
  • 落日解鞍芳草岸:夕阳西下,卸下马鞍,意味着归家与放松。
  • 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无人陪伴,感受孤独,表达对人际关系的失落。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落日解鞍”暗示时间的流逝和归宿感。
  • 拟人:将无人的花和酒赋予情感,体现孤独与失落。
  • 对仗:如“花无人戴,酒无人劝”,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情感的对比。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春日的意象,反映了诗人的孤独与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表现了生活中的无奈与失落,情感真挚而深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燕: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希望,但在诗中却带有离别的凄凉。
  • 溪桥:静谧的场景,象征着孤独与沉思。
  • 落日: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归宿感。
  • 泪痕:暗示着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年年社日停针线”中的“社日”指的是哪个节日?

    • A. 春节
    • B. 清明
    • C. 二月二
    • D. 中秋
  2. 诗中提到的“落日解鞍”的意象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归家的愉悦
    • B. 时间的流逝
    • C. 失落与孤独
    • D. 春天的美好

答案:

  1. C. 二月二
  2. B. 时间的流逝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在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同样表现了对过往时光的怀念与孤独感,但她的笔触更加柔和细腻,体现了女性特有的情感。相比之下,黄公绍的《青玉案》则更为直接,情感更加激烈,反映出其内心的痛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