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成》

时间: 2025-01-11 11:52:55

抛却沧江事远游,独携弓剑上边头。

群胡忽遁阴山北,欲渡河冰不自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抛却沧江事远游,独携弓剑上边头。
群胡忽遁阴山北,欲渡河冰不自由。

白话文翻译:

放弃了沧江的事情,远行而去,
独自带着弓箭走到边疆。
北方的敌人突然退去,
想渡过河流却受到冰层的阻碍,不得自由。

注释:

字词注释:

  • 抛却:放弃,舍弃。
  • 沧江:长江,广阔的江河。
  • 远游:远行,出游。
  • 边头:边境地区。
  • 群胡:指北方的少数民族,常用于指代敌人。
  • 阴山:位于今内蒙古的山脉,古时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活动地区。
  • 渡河:过河。
  • 冰不自由:河面结冰,无法顺利渡过。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群胡”指的是历史上与中原王朝发生冲突的北方民族,如匈奴等。阴山是历史上重要的地理标志,代表着北方的敌人和游牧文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萧元之,宋代诗人,生平资料较少,作品多以边塞诗著称,常抒发对边疆生活的感慨与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边疆生活中,表达了诗人对游历与战斗的思考,可能与当时的社会动荡、边境战事有关,表现了士人的责任与担当。

诗歌鉴赏:

《偶成》是一首边塞诗,通过描绘诗人的远游与战斗生活,表现了他对于家国的思考和对战斗的渴望。诗的开头用“抛却沧江事远游”表明了诗人对世俗事务的淡泊,选择独自上边疆,携带弓剑,这暗示他心中有着一种责任感与使命感。其次,诗中提到的“群胡忽遁”,反映了敌人的突然退却,似乎暗示着战斗的紧迫感和不可测性。而“欲渡河冰不自由”则展现了战士在边疆的艰难处境,冰封的河流不仅是自然的障碍,也象征着战争带来的困苦和无奈。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和清晰的意象,传达了对战争的思考,以及对自由与责任的双重渴望,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抛却沧江事远游:诗人抛弃了与长江相关的事务,选择远行,暗示他渴望更广阔的视野与经历。
  2. 独携弓剑上边头:独自一人带着武器,表明他身处边境,准备迎接可能的战斗。
  3. 群胡忽遁阴山北:敌人突然从阴山北方撤退,表现出战局的瞬息万变。
  4. 欲渡河冰不自由:想要过河却因为冰层而无法自由行动,象征着战士在战斗中的无奈与困境。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抛却沧江事远游”与“独携弓剑上边头”形成了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 象征:冰封的河流象征着战斗的阻碍与困境,体现了诗人的内心挣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边疆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家国的责任感与对自由的渴望,展现了士人对战斗与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沧江:象征着广阔的河流与生命的流动。
  • 弓剑:代表着战斗与勇气。
  • 群胡:象征着外敌与威胁。
  • :象征着困境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抛却沧江事远游”中的“抛却”是什么意思?
    A. 拿起
    B. 放弃
    C. 追求
    D. 走向

  2. 诗中的“群胡”主要指什么?
    A. 南方的人
    B. 边疆的敌人
    C. 中原的士人
    D. 诗人的朋友

  3. “欲渡河冰不自由”反映了诗人对哪种状况的感受?
    A. 快乐
    B. 无奈
    C. 自由
    D. 安宁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高适《别董大》

诗词对比:
对比萧元之的《偶成》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前者侧重于边塞的战斗与责任,而后者则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与人生的哲思,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对家国的深情和对生活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歌选》
  • 《古诗鉴赏辞典》
  • 《中国边塞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