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枕上偶成》
时间: 2025-02-04 15:27:0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夜枕上偶成
作者: 李弥逊〔宋代〕
七月西风卷残暑,
砌外蕉梢响寒雨。
青蝇敛翼蜩收声,
楼上逢逢夜将午。
徽弦信手酒自倾,
一杯一杯宫羽成。
醉头着枕百事置,
梦残睡足天未明。
白话文翻译:
在七月的西风中,残暑渐渐被驱散,
砌外的蕉树梢上响起了寒雨的声响。
青蝇收起翅膀,蝉鸣也停止了,
楼上夜色渐深,快到午夜了。
我随意拨动琴弦,酒自倒入杯中,
一杯又一杯,宛如宫中乐曲般悠扬。
醉意朦胧,头枕着枕头,万事都放下,
梦已残留,沉沉睡去,天色尚未亮。
注释:
字词注释:
- 七月:指农历七月,夏末秋初之时。
- 西风:秋季的风,象征季节的变迁。
- 蕉梢:蕉树的顶端,蕉树常在南方生长。
- 青蝇:一种昆虫,象征着夏季的结束。
- 徽弦:古琴的一种,代表音乐和悠闲的生活。
- 宫羽:指古代宫廷音乐,代指醉酒后的欢愉。
典故解析:
- 西风:在古诗中常用来表现季节的变迁和时间的推移。
- 醉头着枕:表现诗人陶醉于酒中,放下世俗烦恼,进入梦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弥逊,字子渊,号怀云,宋代诗人,以其清新婉约的风格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风光与人情世态,情感细腻,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秋夜,诗人或许是独自一人,感受到季节更替带来的孤寂与思考。在这宁静的夜晚,酒、琴与梦交织,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
诗歌鉴赏:
李弥逊的《秋夜枕上偶成》是一首描绘秋夜宁静氛围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在夜深人静时的独特心境。诗的开篇以“七月西风卷残暑”引入,透过西风的描写,作者巧妙地展现了夏末秋初的季节变化,给人一种清新、凉爽的感觉。接着,诗人通过“砌外蕉梢响寒雨”的意象,带出了一种微凉的秋意,蕉树的寒雨声使得夜晚更加静谧。
在描绘环境的同时,诗人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随着“青蝇敛翼蜩收声”的叙述,夜色愈加深沉,周围的一切都在安静下来,仿佛时间都凝固了。此时,诗人心中涌起了一种对生活的感慨,随意拨动琴弦,酒自倾倒,一杯杯地饮下,仿佛在借酒消愁,放松身心。醉意中,诗人将万事抛诸脑后,沉浸于梦境之中,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洒脱。
整首诗以“梦残睡足天未明”作结,给人一种迷离而又沉静的感觉,似乎在提醒人们珍惜当下的宁静与放松。李弥逊通过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成功地营造了一种秋夜独特的意境,既有对自然的感知,也有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七月西风卷残暑:七月的西风吹来,驱散了残存的暑气,暗示夏季的结束。
- 砌外蕉梢响寒雨:蕉树的顶端听见寒雨的声响,描绘出秋天的气息。
- 青蝇敛翼蜩收声:昆虫的声音都停止了,夜晚的静谧更加显现。
- 楼上逢逢夜将午:在楼上,夜深人静,快要到午夜,暗示时间的流逝。
- 徽弦信手酒自倾:随手拨动琴弦,酒自然地倒入杯中,表现出一种随意与自在。
- 一杯一杯宫羽成:一杯杯地饮酒,如同宫廷乐曲一般,传达出欢快的情绪。
- 醉头着枕百事置:醉意朦胧,头枕在枕头上,万事都抛开,表现出一种放松。
- 梦残睡足天未明:梦境已然残留,沉沉睡去,天色尚未亮,给人以无尽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饮酒比作宫中乐曲,增强了诗的韵味。
- 拟人:青蝇、蜩声的收敛,赋予它们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意境。
- 对仗:诗中多个对仗句式,增强了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对生活的反思,以及在宁静时光中对自我内心的倾诉,传达出一种洒脱与安宁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风:象征秋天的来临,季节变换的标志。
- 蕉梢:代表自然的生机与宁静。
- 寒雨:营造出一种凉意,预示着秋天的到来。
- 酒:象征着放松与逃避现实的方式。
- 梦:隐喻着内心的渴望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七月西风”主要象征什么?
A. 夏天的炎热
B. 秋天的到来
C. 春天的生机
D. 冬天的寒冷 -
“醉头着枕百事置”这一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忧虑
B. 放松
C. 兴奋
D. 悲伤 -
诗中的“徽弦”指的是什么?
A. 一种乐器
B. 一种饮品
C. 一种花卉
D. 一种昆虫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诗词对比:
- 《秋夕》 杜甫
- 两首诗都描绘了秋夜的宁静与思考,但李弥逊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杜甫则更强调家国情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李弥逊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