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

时间: 2025-02-04 15:26:43

太平无战阵,汉卒久生骄。

金甲不曾擐,犀弓应自调。

嗟为燎原火,终作覆巢枭。

若使威刑立,三军岂敢嚣。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梅尧臣

太平无战阵,汉卒久生骄。
金甲不曾擐,犀弓应自调。
嗟为燎原火,终作覆巢枭。
若使威刑立,三军岂敢嚣。

白话文翻译:

在太平盛世中没有战斗的阵列,汉朝的士兵早已变得骄横自满。
金色的铠甲没有穿上,犀角弓箭自然要自己调试。
可叹如同燎原之火,最终却会成为覆巢之鹰。
如果能够设立威严的刑罚,三军又岂敢肆无忌惮地喧嚣呢?

注释:

  • 太平无战阵:指国家安定,没有战争的阵列。
  • 汉卒:汉朝的士兵,卒指士兵。
  • 金甲:金色铠甲,象征士兵装备。
  • 犀弓:犀角制成的弓,指兵器。
  • 燎原火:比喻快速蔓延的火势,象征局势的危险。
  • 覆巢枭:比喻凶险的结果,枭是指一种猛禽,常用于比喻捕食和掠夺。
  • 威刑立:指设立威严的法律和惩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1060),字子云,号白华,南宋时期的诗人,因其诗风清新、简练而受到重视。他的诗歌常以描写自然、抒发情感为主,具有独特的风格。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恰逢社会安定,国家繁荣之时,诗人借此表达对骄兵悍将的警惕和对威严法纪的呼唤。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兵》通过对和平时期士兵心态的反思,揭示了骄横自满的潜在危险。首句“太平无战阵,汉卒久生骄”点明了时代背景,士兵们在和平环境中失去了应有的警惕性和战斗意志。接着,诗人通过“金甲不曾擐,犀弓应自调”的描写,暗示士兵们对装备的忽视,表现出一种懈怠的状态。

第三句“嗟为燎原火,终作覆巢枭”则使用了生动的比喻,表现出骄兵的危险性,如同燎原的火焰,虽初时看似蔚为壮观,但终究会导致灾难的降临。最后一句“若使威刑立,三军岂敢嚣”,则是对士兵们的警示,强调了威严法治的重要性,若没有严明的法纪,士兵们必然会肆无忌惮,难以控制。

整首诗不仅反映了梅尧臣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敏锐观察,也表达了他对安定局势下士兵心态的深切忧虑,具有很强的警示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太平无战阵:在太平的年代,没有战争的阵列,暗示和平的可贵。
  2. 汉卒久生骄:汉朝的士兵因长时间的和平而变得骄傲自满。
  3. 金甲不曾擐:金色的铠甲没有穿上,说明士兵们对战斗的准备心态松懈。
  4. 犀弓应自调:犀角制成的弓箭需要自己调试,隐喻士兵对战斗的忽视。
  5. 嗟为燎原火:感叹如熊熊烈火,形势看似良好却潜藏危险。
  6. 终作覆巢枭:最终可能会成为覆巢之鹰,暗示灾难的降临。
  7. 若使威刑立:如果设立严格的法律和惩罚。
  8. 三军岂敢嚣:士兵们又怎敢肆无忌惮,表现出对法治的重视。

修辞手法

  1. 比喻:将骄兵比作燎原火,生动形象。
  2. 对仗:全诗多处使用对仗,例如“金甲不曾擐,犀弓应自调”形成和谐的音韵美。
  3. 排比:使用排比的结构增强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士兵骄傲心态的描写,警示统治者要重视法治和纪律,以防止因太平而导致的懈怠与骄横,从而保持国家的安宁与强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战阵:象征战争的紧张与斗争。
  2. 金甲:象征士兵的装备与战斗的准备。
  3. 犀弓:象征兵器的力量与士兵的战斗能力。
  4. 燎原火:象征危险和不可控的局势。
  5. 覆巢枭:象征灾难和凶险的结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金甲”指的是什么?
    A. 金色铠甲
    B. 金币
    C. 金色的房子
    D. 金色的马

  2. 填空题:诗中提到“太平无战阵”,意思是__

  3. 判断题:诗中“嗟为燎原火”是形容士兵骄横的状态。
    A. 正确
    B. 错误

答案

  1. A
  2. 在太平盛世中没有战争的阵列。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兵车行》:同样描写战争和士兵的心态。
  • 王昌龄《从军行》:表现出对士兵的豪情与责任感。

诗词对比
梅尧臣与杜甫的《兵车行》都反映出对士兵的感慨与对战争的思考,但梅尧臣更侧重于和平时代的士兵心态,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战争带来的苦难与士兵的悲惨命运。两者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表现手法和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梅尧臣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