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河北转运使陈修撰学士》
时间: 2025-02-04 15:35:24意思解释
送河北转运使陈修撰学士
原文展示
河隍多宿兵,兵食固所须。
幸时不战斗,畜养安可无。
古兴十万师,七十万家辍耕锄。
今来岁调饷,且与往昔殊。
不使民转挽,但使民归租。
急缓实塞下,商贾以利趋。
关西河东亦如此,军食虽足民实虚。
公乎抱长才,当有所画谟,
应不贷内府,重锦象牙明月珠。
边城预自足,宁待临事谕。
莫令汉庭臣,独言桑大夫。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讲述了在边疆驻扎的军队和民众的生活现状。诗人指出,战乱不断,士兵的粮食是非常重要的。虽然现在战斗较少,能够养活他们是很必要的。历史上曾有十万军队,七十万农户停止耕作,如今征税的方式与过去不同。诗人希望民众不要再为征调而奔波,而是能够安稳地交租。无论是急需还是缓慢的情况,商人们总是趋利而动。无论是在关西还是河东,军队虽然有足够的粮食,但民众的生活却是空虚的。诗人认为,若有才华的人应当施展才智,而不应只依赖内府的支持,重视利益如锦缎、象牙、明珠等。边境城镇本可以自给自足,不必等到事态严重才发号施令。最后,诗人希望汉朝的官员不要仅仅依靠桑大夫的意见。
注释
- 河隍:指河流和水域的边缘,通常指军队驻扎之地。
- 宿兵:驻扎的士兵。
- 兵食:士兵的粮食。
- 调饷:征收税款。
- 转挽:为征收税款而奔波。
- 商贾:商人。
- 长才:有才华的人。
- 画谟:制定计划或策略。
- 内府:中央政府。
- 明月珠:比喻珍贵的物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字子华,号香山,宋代著名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深沉的思想广受赞誉。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景观,表现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宋代,正值边疆动荡、民生困苦之际。诗人通过对士兵与民众生活的描绘,反映社会现实,寄托对国家与民生的关切。
诗歌鉴赏
本诗通过描绘边疆士兵与民众的生活,展现了战争与和平对人民生活的影响。诗人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揭示了战乱时期粮食、税收等问题对民生的压迫。诗中流露出对民众疾苦的同情和对士兵生存现状的关注,表明梅尧臣不仅关心国家大事,更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
诗中对比了古代与现在的不同,体现了历史的变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通过“公乎抱长才”的呼唤,诗人希望有才能的人能为国家和民众谋福祉,而不是单纯依赖高官的支持。整体来看,诗歌既有对现实的批判,也充满对未来的期许,表现了诗人深厚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河隍多宿兵”:描述边疆常驻的士兵。
- “兵食固所须”:士兵的粮食是生存所需。
- “幸时不战斗”:在和平时期,士兵的生活相对安稳。
- “畜养安可无”:养活士兵是必要的,不能缺少粮食。
- “古兴十万师”:历史上曾经有庞大的军队。
- “七十万家辍耕锄”:很多农户因战争而停止耕作。
- “今来岁调饷”:如今的税收与过去有很大不同。
- “且与往昔殊”:强调现在的生活状况与过去的不同。
- “不使民转挽”:希望民众不再为税收而奔波。
- “但使民归租”:希望民众能够安稳地交租。
- “急缓实塞下”:无论急需还是缓慢,商人都趋利而动。
- “商贾以利趋”:商人追逐利益。
- “关西河东亦如此”:无论哪里,现状都是如此。
- “军食虽足民实虚”:军队的粮食虽然充足,但民众生活空虚。
- “公乎抱长才”:呼唤有才能之人应有所作为。
- “当有所画谟”:应制定出适合的策略。
- “应不贷内府”:不应全靠中央政府的支持。
- “重锦象牙明月珠”:强调过度追求奢华。
- “边城预自足”:边境城镇本可以自给自足。
- “宁待临事谕”:不必等到事情严重才发号施令。
- “莫令汉庭臣”:希望官员不要依赖某些人的意见。
- “独言桑大夫”:桑大夫可能是某位官员的代表,暗指过于依赖特定个人。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强调了民众的困境与希望,增强了诗的情感冲击力。
主题思想: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战争给民众带来的苦难的深刻反思,以及对有才能之人的期望,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未来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河隍:象征边疆与士兵的生活环境。
- 兵食:象征士兵的生存与国家的安宁。
- 商贾:象征经济与民生的联系。
- 长才:象征希望与未来的发展。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河隍多宿兵”指的是哪里? A. 城镇
B. 边疆
C. 农田
答案:B -
“急缓实塞下”中的“急缓”指的是什么? A. 军队与民众
B. 经济形势
C. 生活状态
答案:B -
诗人对有才能之人的期望是什么? A. 依赖官府
B. 施展才智
C. 追求奢华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强调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反映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 杜甫的《春望》则通过对国家破败的描写,展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困苦的关注。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边疆士兵及民众生活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与对未来的希冀,值得深入品味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