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林使君》

时间: 2025-04-28 07:10:09

使君物外阅年华,厌听奴兵早暮衙。

双履踏云呼野渡,一瓢邀月醉梅花。

红炉点汞闲消日,为几翻经不忆家。

我亦岷山有归处,约君同载泝三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林使君
陆游 〔宋代〕

使君物外阅年华,
厌听奴兵早暮衙。
双履踏云呼野渡,
一瓢邀月醉梅花。
红炉点汞闲消日,
为几翻经不忆家。
我亦岷山有归处,
约君同载泝三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使君您在尘世之外度过了许多年,厌倦了听那些仆人们早晚的喧嚣。您双足踏云,呼唤野渡,手中一瓢酒邀请明月,与梅花共醉。红炉上点燃汞水,悠闲地消磨日子,翻几本经书却忘了家乡。我也有归处在岷山,约您一起乘船逆流而上到三巴。

注释

  • 使君:指林使君,可能是诗中的朋友或官员。
  • 物外:指超脱于世事,物外的状态。
  • 奴兵:指仆人或随从,早暮指的是早上的出门和晚上的归来。
  • 双履踏云:形容轻盈,像踩在云端一样。
  • 一瓢邀月:用瓢盛酒,邀明月共饮。
  • 红炉点汞:指在红色的炉子上加热汞,形容悠闲的生活。
  • 泝三巴:逆流而上到三巴,三巴是古地名,指今四川一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宋代著名诗人。他的诗风豪放,情感真挚,以爱国主义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著称。陆游的一生经历了南宋的割席断交、国破家亡等历史事件,影响了他的创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陆游在晚年所作,写给他的朋友林使君,表达了他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通过描绘与朋友共饮、游玩的场景,展现了他对自由、闲适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赠林使君》是一首表达友情和对理想生活向往的诗。诗中描绘了一幅诗人和朋友林使君在自然中游玩、饮酒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悠闲。开头两句“使君物外阅年华,厌听奴兵早暮衙”,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体现了诗人对世俗的反感。接下来的两句描绘了与朋友共同踏云、邀月的场景,表现出一种洒脱和豁达的心境。最后两句则转向对归隐生活的憧憬,诗人渴望与朋友一起回归自然,追求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

整首诗通过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友情的可贵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表现了诗人从容面对人生的态度,反映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生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使君物外阅年华:使君您超脱于世俗,悠然自得地度过岁月。
  2. 厌听奴兵早暮衙:厌倦了随从的早晚喧闹,表露出对官场生活的厌烦。
  3. 双履踏云呼野渡:双足如同踏云,呼唤野渡,表现出一种轻盈洒脱的姿态。
  4. 一瓢邀月醉梅花:用一瓢酒邀请明月,与梅花共醉,描绘出一种闲适的生活场景。
  5. 红炉点汞闲消日:在炉边加热汞,无所事事地度过时光,体现出悠闲自得。
  6. 为几翻经不忆家:翻看几本经书却忘了家乡,反映出对现实的迷失与淡泊。
  7. 我亦岷山有归处:我也有归处,指岷山,表达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8. 约君同载泝三巴:约您一同乘船逆流而上,回到三巴,表达对友谊和理想生活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踏云”比喻一种轻松自在的状态。
  • 拟人:如“邀月”,将月亮拟人化,营造出一种浪漫的氛围。
  • 对仗:如“早暮衙”和“醉梅花”,形成音韵和谐的对仗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友情的珍视。诗人以与朋友共饮、游玩的场景,表达出一种超脱尘世、追求自然、享受生活的态度,展现了诗人内心的自在与洒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自由与轻盈,代表诗人向往的生活状态。
  • :象征纯洁与宁静,表现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 梅花:象征高洁与坚韧,可能暗示诗人对理想与友情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使君物外阅年华”意指什么?

    • A) 使君在世俗中生活
    • B) 使君超脱于世事
    • C) 使君厌倦了岁月
  2. 诗中提到的“三巴”指的是哪里?

    • A) 今四川一带
    • B) 今河南一带
    • C) 今江西一带
  3. 诗人在诗中表现了对什么的向往?

    • A) 官场生活
    • B) 自然与闲适生活
    • C) 财富与权力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江雪》(柳宗元)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中表达出的思乡情,与《赠林使君》中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 《江雪》的孤独与清冷与《赠林使君》的闲适生活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不同的生活态度与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陆游诗文选》
  • 《宋代诗词鉴赏》
  • 《古诗词入门与精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