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中独步》

时间: 2025-02-04 16:09:34

春半寒初退,更阑睡不成。

褰裳偶独起,曳履得徐行。

月上鸟未宿,水深蛙乱鸣。

踟蹰忽已久,残漏下高城。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夜中独步

作者: 陆游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春半寒初退,更阑睡不成。
褰裳偶独起,曳履得徐行。
月上鸟未宿,水深蛙乱鸣。
踟蹰忽已久,残漏下高城。


白话文翻译:

春天已过了一半,寒意刚刚退去。夜深了,我却无法入睡。随意撩起衣裳,偶尔起身,慢慢地走了起来。月亮升起时,鸟儿尚未归宿;水深处,青蛙在喧闹地叫。徘徊之间,不知不觉已过去很久,钟声已在高城上滴落。


注释:

  • 春半:春季已过一半。
  • 寒初退:寒意刚开始消退。
  • 褰裳:撩起衣裳。
  • 曳履:拖着鞋子。
  • 月上:月亮升起。
  • 鸟未宿:鸟儿还没有归巢。
  • 水深蛙乱鸣:水中蛙声四起。
  • 踟蹰:徘徊。
  • 残漏:钟声滴落。
  • 高城:高耸的城墙。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月上鸟未宿”暗示夜晚的安静与祥和,而“水深蛙乱鸣”则表现出春夜自然生机的喧闹。陆游常常运用自然景象反映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相结合,表现出他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词人和诗人。他的创作风格深受唐诗的影响,常常以豪放激昂、清新自然著称。陆游的诗歌主题多样,包括历史、自然、个人情感等。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国家动荡,陆游一生追求报国之志,却屡遭挫折。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常常借助自然景象表达内心的失落与思考。


诗歌鉴赏:

《夜中独步》是一首描写春夜景色的诗,展现了作者在夜深人静之时的思想与情感。诗的开头以“春半寒初退”切入,表现出春天的气息已经开始渐渐浓厚,但依旧带有一丝寒意。这样的描写不仅营造了一个清新而宁静的夜晚,也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不安。

接着,作者提到“褰裳偶独起,曳履得徐行”,在这个寂静的夜晚,他随意撩起衣裳,独自起身漫步,似乎是在思考,也是在寻找内心的平静。然而,外界的喧嚣并未打扰他的沉思,“月上鸟未宿,水深蛙乱鸣”,月光洒在大地上,鸟儿还未归巢,蛙声此起彼伏,展现出春夜的生机与活力。

最后一句“踟蹰忽已久,残漏下高城”则将诗的情感推向高潮。徘徊在夜色中,时间不知不觉流逝,钟声从高城上响起,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短暂。这种对比更深层地反映了作者对时光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春夜的美丽与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表达了对生命、时间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春半寒初退:春天已经过了一半,寒意刚刚退去,营造出春天回暖的氛围。
  2. 更阑睡不成:夜已深沉,但因心事重重而无法入睡。
  3. 褰裳偶独起:随意撩起衣服,偶然起身,显示出一种随性与放松。
  4. 曳履得徐行:拖着鞋子,缓慢行走,反映出漫步的悠闲与思考的深度。
  5. 月上鸟未宿:月亮升起时,鸟儿尚未归巢,暗示夜晚的宁静。
  6. 水深蛙乱鸣:水中青蛙纷纷鸣叫,展现出春夜的生机。
  7. 踟蹰忽已久:不知不觉间徘徊已久,时间的流逝令人感慨。
  8. 残漏下高城:钟声从高城上响起,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短暂。

修辞手法

  • 对比:春天的温暖与夜晚的寒冷形成对比,揭示内心的孤独。
  • 拟人:将蛙声拟人化,增添夜晚的生动气息。
  • 象征:高城的钟声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短暂。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春夜的描写,传达了作者对生命、时间流逝的思考与对自然的感悟,体现了在孤独中寻找内心平静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代表着内心的孤寂与思索。
  • :象征着夜晚的宁静与思考。
  • :象征着自由与归宿。
  • 蛙鸣:代表着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春季的状态是什么? A. 春寒料峭
    B. 春暖花开
    C. 春半寒初退
    D. 春意盎然

  2. 诗中“月上鸟未宿”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孤独
    B. 喜悦
    C. 自由
    D. 思念

  3. “残漏下高城”中的“残漏”指的是什么? A. 瀑布
    B. 钟声
    C. 雨水
    D. 河流

答案

  1. C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同样表达了夜晚的思考与自然的联系。
  • 杜甫《月夜忆舍弟》:描写夜晚的思乡情怀。

诗词对比: 陆游的《夜中独步》与李白的《静夜思》同样是夜晚题材的诗作。陆游的诗更注重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与内心情感的反映,而李白则以月光引发对故乡的思念。两者在情感表达与意象运用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陆游诗词选》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