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龙湾五王阁访友人不遇
作者: 戴叔伦 〔唐代〕
野桥秋水落,江阁暝烟微。
白日又欲午,高人犹未归。
青林依古塔,虚馆静柴扉。
坐久思题字,翻怜柿叶稀。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在秋天的龙湾五王阁独自等待友人的情景。野外的小桥与秋水相接,江边的阁楼在薄雾中隐约可见。太阳已经快到中午,但朋友依然没有回来。青翠的树林依偎着古老的塔楼,空荡荡的馆舍静悄悄地,柴门也没有人来开。坐在这里待久了,作者想要题字留念,却又感到心中怅然,看到柿子树的叶子稀落,生出几分怜惜。
注释:
- 野桥: 乡野的小桥,指代自然景色。
- 秋水: 秋天的水,常用来描写秋天的景色。
- 江阁: 江边的阁楼,形象地表现了江水与建筑的结合。
- 高人: 指朋友,寓意高洁之人。
- 青林: 青翠的树林,代表自然的生机。
- 虚馆: 空荡荡的馆舍,表达孤独的心情。
- 柴扉: 指柴门,象征着与外界的隔绝。
- 柿叶稀: 柿子树的叶子稀少,寓意秋季的凋零与思念。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涉及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高人”可以理解为隐士或志趣高洁的人物,表达了对友人的向往与期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叔伦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他的作品多以自然景色、人生感悟为主题,体现出对生活的深入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秋天,诗人前往龙湾五王阁拜访友人,但未能如愿,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孤独的情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人际关系与情感世界。
诗歌鉴赏:
戴叔伦的《过龙湾五王阁访友人不遇》以清丽的自然景象为背景,勾勒出诗人秋日游访却未能见到友人的失落心情。诗的开篇以“野桥秋水落,江阁暝烟微”描绘出一幅静谧的秋日水乡图景,仿佛把读者带入一个宁静的自然环境中。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对友人的期待与失落逐渐显露,“白日又欲午,高人犹未归”,时间的流逝与友人的迟迟未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孤独感。
在描写环境的同时,诗人也在内心深处进行思索,“坐久思题字,翻怜柿叶稀”,他不仅感叹于友人的缺席,也为秋天的凋零而感到惋惜。柿叶的稀落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令人的思绪变得愈发沉重。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友谊的珍惜与对人生的感悟,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野桥秋水落: 描绘了秋天的乡村景色,小桥与秋水的宁静之美。
- 江阁暝烟微: 江边的阁楼在微弱的烟雾中显得朦胧,增添了诗的神秘感。
- 白日又欲午: 太阳即将到达中午,暗示了时间的流逝。
- 高人犹未归: 朋友仍未归来,传达了诗人的期待与失落。
- 青林依古塔: 青翠的树林环绕着古老的塔楼,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画面。
- 虚馆静柴扉: 空荡的馆舍与静谧的柴门,象征着孤独与等待。
- 坐久思题字: 长时间等待,想要留下点什么,体现了诗人的无奈。
- 翻怜柿叶稀: 柿子树的叶子稀少,象征秋天的凋零与时间的流逝。
-
修辞手法:
- 比喻: “白日又欲午”比喻时间的流逝。
- 拟人: “翻怜柿叶稀”,赋予柿叶感情,表现诗人的情感。
- 对仗: 诗句之间的音韵美与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秋日的自然景色与诗人内心的孤独感,反映了对友谊的珍视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表达了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念。
意象分析:
- 秋水: 代表着宁静与凋零,暗示时间的流逝。
- 江阁: 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也暗示孤独。
- 青林: 代表生命与生机,反衬出友人的缺席。
- 柿叶: 象征着秋天的到来与生命的无常,增添了感伤的情绪。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白日又欲午”表达了什么含义? A. 时间的流逝
B. 朋友的归来
C. 自然的美丽 -
“翻怜柿叶稀”中的“怜”指的是: A. 喜欢
B. 惋惜
C. 忍耐 -
诗中描写的环境主要是: A. 夏天
B. 秋天
C. 冬天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王维的《鹿柴》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月下独酌》与《过龙湾五王阁访友人不遇》都表达了孤独与对友人的思念,但前者更显豪放,后者则更加细腻与沉静。
- 王维的《鹿柴》与本诗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王维的诗更侧重于山水的宁静,而戴叔伦则在自然美中融合了情感的失落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