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八景八首,用杨修撰迁客韵呈黄侍御 其七 芸窗诵读》
时间: 2025-01-10 22:13:1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青编非剩语,糟粕有真腴。
鞭策须常力,岁时可忽诸。
心穷千古上,灯继五更初。
华国文章在,芸窗肯负儒。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古代文献的珍视与对学问的追求。前两句意思是:虽说青编的书籍并非多余的言辞,但其中的糟粕确实能找到真实的内容;后两句则是强调必须不断努力,岁月的流逝不可忽视。接着,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千古智慧的渴望,灯光下的读书场景描绘了夜深人静时的学习状态。最后一句强调了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自己在窗前读书,也希望不辜负儒家教诲。
注释:
- 青编:指用青色纸张编纂的书籍,常用于古代典籍,象征珍贵的文化遗产。
- 糟粕:指无用或劣质的东西,但在这里也可以理解为书中不重要的部分。
- 鞭策:指激励、鞭策自己不断努力。
- 岁时:指时间的流逝,暗示时光的无情。
- 心穷:意为心中追求的知识未能尽得,感到困惑或不足。
- 华国文章:指中国的文学、文章,强调华夏文化的深厚底蕴。
- 芸窗:指书房或读书的窗口,象征求知的场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区元晋是明代的诗人,生活在一个文化繁盛的时代。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常常表现出对古代文献的敬仰和对学问的追求。作为迁客,他的诗作中常有对故国的怀念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题八景八首》系列诗作是区元晋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下创作的,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思考以及对个人理想的追求。这首诗特别提及了读书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文化传承与自我成长的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文化的珍视。开头两句直接引入主题,强调古籍的重要性与价值,虽然其中有糟粕,但真正的精华依然存在于其中。诗人用“鞭策须常力”来强调学习的艰辛和需要付出的努力,显示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接下来的“心穷千古上”则表达了他对历史智慧的敬仰,似乎在说,尽管阅读了许多书籍,心中仍感到不足,仿佛追求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最后一句“华国文章在,芸窗肯负儒”不仅体现了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还表现出对儒家思想的尊重,寓意着自己希望通过努力学习来不辜负这种文化传承。
全诗在情感上既有对知识的渴望,也有对自我价值的追求,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同时,使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对仗和隐喻,使得诗歌更具表现力和艺术美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青编非剩语:强调古籍虽多,但其中仍有真理。
- 糟粕有真腴:表明在看似无用的部分中,也可能藏有珍贵的内容。
- 鞭策须常力:需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向前,不可懈怠。
- 岁时可忽诸:时光易逝,学习不可放松。
- 心穷千古上:对古代智慧的渴望,表达出一种求知的心态。
- 灯继五更初:描写了夜深人静时的勤奋学习情景。
- 华国文章在:彰显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 芸窗肯负儒:愿意承载和传承儒家文化,表达了对儒学的尊重。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对仗的修辞,如“青编”与“糟粕”、“岁时”与“心穷”,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同时,运用了隐喻的手法,借用“灯”来象征知识的光明与启迪。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对知识渴望的追求、对文化遗产的珍视,以及通过学习不断进取的决心,蕴含了深厚的儒家思想,鼓励人们在学术之路上不懈努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编:象征书籍和文化传承。
- 灯:象征知识的光明和启迪。
- 芸窗:象征学习的环境和空间。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反映出作者对知识、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故国的怀念
B. 对知识的渴望
C. 对生活的无奈
D. 对自然的赞美 -
“青编非剩语”中的“青编”指的是什么? A. 一种书籍
B. 一种颜色
C. 一种动物
D. 一种植物 -
“华国文章在,芸窗肯负儒”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儒家文化的轻视
B. 对儒家文化的尊重
C. 对未来的迷茫
D. 对学习的厌倦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高》相比,区元晋的这首诗更注重对文化和知识的追求,而王之涣则在描绘自然景观的同时,融入了个人情感的思考。两者都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