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重山 过沪东旧居》

时间: 2025-02-04 15:29:22

谁信回车阮籍狂。

眼前行不尽,似愁长。

寻常门巷动沧桑,征裘影、小立怯斜阳。

旧梦苦思量。

琼楼高十二、起钗梁。

绿阴青鸟几时光。

辞柯叶,一夕月如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小重山 过沪东旧居
作者: 谢觐虞 〔近代〕

谁信回车阮籍狂。眼前行不尽,似愁长。
寻常门巷动沧桑,征裘影小立怯斜阳。
旧梦苦思量。琼楼高十二起钗梁。
绿阴青鸟几时光。辞柯叶,一夕月如霜。

白话文翻译

谁能相信我像阮籍那样狂放不羁,回头的车行驶在眼前,却似乎无尽无休,愁绪绵绵。
寻常的门巷,经历了多少沧桑,身影在斜阳下显得孤单而怯懦。
往日的梦境让我苦苦思念,那高耸的琼楼有十二层,钗梁装饰华丽。
绿荫下,青鸟不知何时会光临。告别了树枝上的叶子,月亮在夜晚如霜般清冷。

注释

  • 阮籍:三国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以狂放不羁的个性和作品著称。
  • 眼前行不尽:指眼前的景象似乎无穷无尽,表达一种无奈的感觉。
  • 征裘:指征战时穿的皮裘,象征着历经风雨的经历。
  • 怯斜阳:在夕阳下显得孤单无助,传达出一种惆怅。
  • 琼楼:指华美的楼阁,象征着过往的辉煌。
  • 青鸟:古代传说中,青鸟是传递消息的信使,象征着希望和期盼。
  • 辞柯叶:告别树枝和叶子,象征着离愁别绪。
  • 月如霜:比喻月光清冷,传达孤独的感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谢觐虞,近代诗人,生于清末,卒于民国,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风格独特,常常借古人之诗影抒发自己的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诗人对沪东旧居的追忆,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深刻怀念与忧伤感,反映了社会变迁带来的沧桑感。

诗歌鉴赏

《小重山 过沪东旧居》是一首充满怀旧情绪的词作,展现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追忆与思考。词的开头,诗人以阮籍自比,表现出一种狂放不羁的精神,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无尽的愁绪,似乎在说尽管追求自由,但生活的无奈与现实的沉重依然让人感到无所适从。

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通过寻常的门巷和斜阳下的孤影,传达出了一种深深的孤独感,仿佛在说时光荏苒,往日的繁华已成追忆,而今只剩下沧桑的景象。诗人对旧梦的苦思量,表现了对美好往昔的珍惜与失落。尤其是“琼楼高十二起钗梁”的描写,既展现出旧居的辉煌,又反衬出如今的孤寂。

最后“绿阴青鸟几时光”一句,寓意着对未来的渴望与期待,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告别与清冷的月光,这种对比加深了词中情感的复杂性。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与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谁信回车阮籍狂:起句就提出一个反问,表达了自己对阮籍狂放不羁性格的共鸣。
  2. 眼前行不尽,似愁长:描绘出一种无尽的愁绪,生活的重压让人无法逃避。
  3. 寻常门巷动沧桑:通过对寻常景物的描写,表现出时间流逝带来的变化。
  4. 征裘影小立怯斜阳:孤独的身影在夕阳下显得渺小,传达出一种无助感。
  5. 旧梦苦思量:表达了对往昔的思念与苦涩的回忆。
  6. 琼楼高十二起钗梁:强调了曾经的辉煌,暗示着现状的对比。
  7. 绿阴青鸟几时光:对未来美好事物的渴望,虽然不知何时会到来。
  8. 辞柯叶,一夕月如霜:最后以一抹悲凉的月色结束,形成鲜明对比。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旧居比作琼楼,象征着美好的过去。
  • 拟人:青鸟象征着希望与期盼,赋予了生命。
  • 对仗:如“旧梦苦思量”与“绿阴青鸟”,形成和谐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在怀旧与忧伤中交织,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待,同时也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苦涩。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阮籍:象征狂放不羁与自由。
  • 斜阳: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奈。
  • 琼楼:象征过往的辉煌与美好。
  • 青鸟:象征希望与期盼。
  • 月如霜:象征孤独与清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谁是诗中提到的狂放不羁的诗人?

    • A. 李白
    • B. 杜甫
    • C. 阮籍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琼楼”象征着什么?

    • A. 生活的平淡
    • B. 过往的辉煌
    • C. 未来的希望
    • D. 孤独的心情
  3. 诗的最后一句“月如霜”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欢快
    • B. 怀念
    • C. 孤独
    • D. 愤怒

答案

  1. C. 阮籍
  2. B. 过往的辉煌
  3. C. 孤独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诗词对比

  • 比较谢觐虞与李清照的怀旧情感:谢觐虞的诗中更加强调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而李清照则更多表现出对爱情的追忆与失落。
  • 通过不同的意象和情感,展示了两位诗人在表达怀旧时的独特视角。

参考资料

  • 《中国近现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解析》
  • 《谢觐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