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成名后将归茅山酬群公见送 顾非熊 〔唐代〕
此名谁不得,人贺至公难。 素业承家了,离筵去国欢。 暮天行雁断,晓渡落潮寒。 旧隐茅峰下,松根石上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是顾非熊在成名后准备返回茅山时,感谢朋友们送别所作。诗中表达了他对名声的淡然态度,以及对家族责任的完成和离别的喜悦。诗中描绘了暮色中雁群飞过、清晨渡口潮水退去的景象,最后回忆起在茅山隐居时的生活情景。
注释:
- 此名谁不得:这里的“名”指的是名声、声望。
- 人贺至公难:“至公”指极为公正,这里指名声的获得是公正的,难以得到众人的一致祝贺。
- 素业承家了:“素业”指家族的传统事业,这里指完成了家族的责任。
- 离筵去国欢:“离筵”指离别的宴席,“去国”指离开都城,这里表达了离别时的喜悦。
- 暮天行雁断:“行雁断”形容雁群飞过,断断续续。
- 晓渡落潮寒:“晓渡”指清晨的渡口,“落潮寒”形容潮水退去时的寒冷。
- 旧隐茅峰下:“旧隐”指过去的隐居生活,“茅峰”指茅山。
- 松根石上盘:“松根石上盘”形容隐居生活的简朴和自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顾非熊是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他的诗作流传较广,风格清新自然,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生活。这首诗是他在成名后,准备返回茅山时所作,表达了他对名声的淡然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顾非熊成名后,准备返回茅山时所作。他感谢朋友们的送别,并表达了自己对名声的淡然态度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名声的淡然态度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中“此名谁不得,人贺至公难”反映了诗人对名声的淡泊,认为名声的获得是公正的,但难以得到众人的一致祝贺。“素业承家了,离筵去国欢”则表达了诗人完成了家族责任后的轻松和离别时的喜悦。后两句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如“暮天行雁断,晓渡落潮寒”,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略带忧郁的氛围,最后以“旧隐茅峰下,松根石上盘”结束,回忆起在茅山隐居时的简朴生活,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此名谁不得,人贺至公难:诗人认为名声的获得是公正的,但难以得到众人的一致祝贺,表达了对名声的淡泊。
- 素业承家了,离筵去国欢:诗人完成了家族责任,离别时感到轻松和喜悦。
- 暮天行雁断,晓渡落潮寒:通过描绘暮色中雁群飞过和清晨渡口潮水退去的景象,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略带忧郁的氛围。
- 旧隐茅峰下,松根石上盘:回忆起在茅山隐居时的简朴生活,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暮天行雁断”中的“行雁断”比喻雁群飞过,断断续续。
- 拟人:“晓渡落潮寒”中的“落潮寒”拟人化地形容潮水退去时的寒冷。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此名谁不得,人贺至公难”和“素业承家了,离筵去国欢”。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诗人对名声的淡泊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人认为名声的获得是公正的,但难以得到众人的一致祝贺,因此他更倾向于完成家族责任后的轻松和离别时的喜悦,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暮天、行雁、晓渡、落潮、茅峰、松根、石上盘。
- 详细解释:暮天和行雁描绘了暮色中雁群飞过的景象,晓渡和落潮形容清晨渡口潮水退去的寒冷,茅峰、松根、石上盘则回忆起在茅山隐居时的简朴生活。
- 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略带忧郁的氛围,象征着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此名谁不得”中的“名”指的是什么? A. 名声 B. 名字 C. 名誉 D. 名义
-
诗中“素业承家了”中的“素业”指的是什么? A. 家族的传统事业 B. 素食 C. 素朴的生活 D. 素描
-
诗中“旧隐茅峰下”中的“旧隐”指的是什么? A. 过去的隐居生活 B. 旧的隐士 C. 旧的隐秘 D. 旧的隐喻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的厌倦。
诗词对比:
- 顾非熊的《成名后将归茅山酬群公见送》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但顾非熊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名声的淡泊,而王维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顾非熊的诗作。
- 《唐诗三百首》:收录了多首唐代诗人的诗作,可以作为参考。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唐代文学的背景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