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平陆县亭》

时间: 2025-01-26 07:10:48

孤亭临峭岸,别有远泉来。

山与中条合,河逢一曲回。

夜声多雁过,晚色乱云开。

却自求僮仆,淹留莫谩催。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平陆县亭 顾非熊 〔唐代〕 孤亭临峭岸,别有远泉来。 山与中条合,河逢一曲回。 夜声多雁过,晚色乱云开。 却自求僮仆,淹留莫谩催。

白话文翻译:

孤立的小亭子面对着陡峭的河岸,远处有泉水潺潺而来。 山峦与中间的条状地形相接,河流在某个弯曲处回旋。 夜晚,雁群的叫声频繁,傍晚时分,云彩散开,景色变幻。 我在这里自求宁静,僮仆们,不要急着催我离开。

注释:

  • 孤亭:孤立的小亭子。
  • 峭岸:陡峭的河岸。
  • 中条:中间的条状地形。
  • 一曲回:河流在某个弯曲处回旋。
  • 雁过:雁群飞过。
  • 晚色:傍晚的景色。
  • 乱云开:云彩散开,景色变幻。
  • 僮仆:仆人。
  • 淹留:停留,逗留。
  • 莫谩催:不要急着催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顾非熊,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多以清新自然、抒情见长。此诗描绘了作者在平陆县亭所见之景,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作者游览平陆县时所作,通过描绘孤亭、山河、雁群和云彩等自然景象,抒发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自然画卷。首句“孤亭临峭岸”即勾勒出了一个孤立的小亭子面对陡峭河岸的景象,给人以静谧之感。接着,“别有远泉来”增添了动态美,远处的泉水声仿佛在耳边回响。后两句“山与中条合,河逢一曲回”则进一步描绘了山河的壮丽,山峦与中间的条状地形相接,河流在某个弯曲处回旋,形成了一幅和谐的自然图景。夜晚的雁声和傍晚的云彩变幻,为这幅画卷增添了生动和变化。最后两句“却自求僮仆,淹留莫谩催”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宁静生活的向往,希望僮仆不要催促他离开,体现了对自然美景的留恋和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孤亭临峭岸”:孤立的小亭子面对着陡峭的河岸,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孤独的氛围。
  2. “别有远泉来”:远处有泉水潺潺而来,增添了动态美,使画面更加生动。
  3. “山与中条合”:山峦与中间的条状地形相接,描绘了山河的壮丽。
  4. “河逢一曲回”:河流在某个弯曲处回旋,形成了一幅和谐的自然图景。
  5. “夜声多雁过”:夜晚,雁群的叫声频繁,为画面增添了生动和变化。
  6. “晚色乱云开”:傍晚时分,云彩散开,景色变幻,增添了画面的动态美。
  7. “却自求僮仆”: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宁静生活的向往。
  8. “淹留莫谩催”:希望僮仆不要催促他离开,体现了对自然美景的留恋和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孤亭临峭岸”中的“孤亭”比喻作者孤独的心境。
  • 拟人:“河逢一曲回”中的“逢”赋予河流以人的行为,使其更加生动。
  • 对仗:“山与中条合,河逢一曲回”中的“山与中条合”与“河逢一曲回”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诗中的孤亭、山河、雁群和云彩等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自然画卷,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和谐之美的追求和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意象分析:

  • 孤亭:象征孤独和静谧。
  • 峭岸:象征陡峭和坚固。
  • 远泉:象征动态美和生机。
  • 山与中条合:象征山河的壮丽和和谐。
  • 河逢一曲回:象征河流的动态美和变化。
  • 夜声多雁过:象征夜晚的生动和变化。
  • 晚色乱云开:象征傍晚的动态美和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孤亭”象征什么? A. 孤独和静谧 B. 热闹和繁华 C. 动态美和生机 D. 山河的壮丽和和谐

  2. 诗中的“河逢一曲回”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3.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愿望? A. 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B. 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C. 对热闹生活的向往 D. 对动态美的追求

答案: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美景,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杜甫的《望岳》:描绘了山河的壮丽,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诗词对比:

  • 顾非熊的《题平陆县亭》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自然美景,但顾诗更注重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而王诗则更注重对自然和谐之美的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顾非熊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古代诗歌的详细鉴赏和解析,有助于深入理解顾非熊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