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近(寄陈直卿)》

时间: 2025-01-26 07:07:58

路重寻,门半掩、苔老旧时树。

采药云深,童子更无语。

怪他流水迢迢,湖天日暮,想只在、芦花多处。

谩延伫。

姓名题上芭蕉,凉夜未风雨。

赋了秋声,还赋断肠句。

几回独立长桥,扁舟欲唤,待招取、白鸥归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祝英台近(寄陈直卿)
张炎 〔宋代〕

路重寻,门半掩苔老旧时树。
采药云深,童子更无语。
怪他流水迢迢,湖天日暮,
想只在芦花多处。谩延伫。
姓名题上芭蕉,凉夜未风雨。
赋了秋声,还赋断肠句。
几回独立长桥,扁舟欲唤,
待招取白鸥归去。

白话文翻译

在这条漫长的路上再一次寻找,门半掩着,苔藓覆满了旧时的树木。
在云雾缭绕的深山中采药,那个小童子却是默默无言。
我感叹那江河水流绵绵,湖面映照着日落天边,
只想在那芦花丛生的地方停留片刻。徒然地等待着。
在芭蕉树下写下了我的名字,凉夜中尚未有风雨来临。
写下了秋声的曲调,吟咏着那断肠的诗句。
多少次我独自一人站在长桥上,
想要呼唤那扁舟,等待把白鸥招回。

注释

  • :指苔藓,一种生长在潮湿环境中的植物。
  • 童子:小男孩,这里指代一个在山中采药的孩子。
  • 迢迢:形容路途遥远。
  • 芦花:指芦苇的花,常用来比喻孤独与惆怅。
  • 断肠句:形容非常悲伤的诗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炎,字季直,号惭愧,晚号云山,南宋时期的词人,擅长小令,风格清新婉约,情感细腻,尤其擅长表现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的结合。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作者对友人陈直卿的思念,表达了对往日时光的追忆以及对人生孤独的感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个人的无奈。

诗歌鉴赏

《祝英台近(寄陈直卿)》是一首典型的抒情小令,诗中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流露出作者对过往的怀念以及对友人的思念。诗的开头“路重寻,门半掩苔老旧时树”,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幽静而又略显凄凉的氛围,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记忆的沉重。接着“采药云深,童子更无语”,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缺失,显示出一种孤独感。

流水与湖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恬静的自然意境,而“想只在芦花多处”则是一种渴望与无奈的体现。诗中多次提到的“凉夜未风雨”和“秋声”,则在强调时序变迁的同时,也反映了内心的惆怅与无奈。最后“几回独立长桥,扁舟欲唤,待招取白鸥归去”则是对友人的一种期盼,表达了对友谊的珍惜和对美好时光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路重寻,门半掩苔老旧时树:描绘了一条漫长的道路,门只半掩着,苔藓覆盖着旧树,暗示着时光的流逝。
  • 采药云深,童子更无语:在云雾缭绕的地方采药,旁边的少年却选择沉默,显示出一种孤独感。
  • 怪他流水迢迢,湖天日暮:感叹江河水流绵延,湖面映照着日落,暗示人生的无常。
  • 想只在芦花多处:渴望停留在芦花丛生的地方,反映出对宁静与归属的向往。
  • 谩延伫:徒然地停留,表达了无奈的等待。
  • 姓名题上芭蕉,凉夜未风雨:在芭蕉树下写下自己的名字,凄清的夜晚尚未有风雨来袭,暗示着一种忧愁的情绪。
  • 赋了秋声,还赋断肠句:写下秋声的调子,吟咏着悲伤的诗句。
  • 几回独立长桥,扁舟欲唤:多次独自站在长桥上,想要呼唤扁舟,表现内心的孤寂与渴望。
  • 待招取白鸥归去:等待把白鸥招回,象征着对自由与美好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白鸥”象征自由与宁静。
  • 拟人:如“童子更无语”,赋予人物情感。
  • 对仗:如“凉夜未风雨”,增强音韵美。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情感流露,展现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对过往时光的怀念,传达出一种孤独与无奈的情绪。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沧桑。
  • 流水:代表生命的无常与变迁。
  • 芦花:象征孤独与惆怅。
  • 白鸥:象征自由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童子更无语”,这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幸福
    • B. 孤独
    • C. 兴奋
    • D. 愤怒
  2. “几回独立长桥”中的“独立”指的是什么?

    • A. 一个人的独自思考
    • B. 站在长桥上
    • C. 忍受孤独
    • D. 对友人的等待

答案

  1. B. 孤独
  2. A. 一个人的独自思考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诗词对比

  • 张炎的《祝英台近》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表达了对往日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感慨,但张炎的作品更侧重于孤独的内心感受,而李清照则充满了对爱情的思念。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张炎研究》

以上是对《祝英台近(寄陈直卿)》的详细解析与学习内容,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