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庆善郎中 其三》

时间: 2025-04-27 06:04:38

平生气槩凛冰霜,圣读潜心德愈光。

赏善每能频击节,避人宁复解移床。

第知中垒序论语,谁测诗仙流夜郎。

有道固应黄发寿,何期竟不验长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洪庆善郎中 其三
作者: 葛立方 〔宋代〕

平生气槩凛冰霜,
圣读潜心德愈光。
赏善每能频击节,
避人宁复解移床。
第知中垒序论语,
谁测诗仙流夜郎。
有道固应黄发寿,
何期竟不验长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一位德行高尚的洪庆善郎中的敬仰之情。诗人描绘了洪庆的高洁品格,如同冰霜一般冷峻,心中潜心研读圣贤之书,使得德行愈加光辉。每当赞赏善良之事时,洪庆总是激动得频频击节;而对世俗的喧嚣则选择避而远之,宁愿安静地待在自己的床上。诗中提到的“中垒序”和“论语”是一种对道德的追求与理解,然而对于诗仙李白的才情与流派,谁又能真正去测量和理解呢?有道之人理应可以享受长寿之福,但为何洪庆却未能实现这一点,令人感到遗憾。

注释:

  • 气槩:气度、气概,指人的风范和气质。
  • :形容严寒、严肃的样子。
  • 圣读:指研读圣贤之书。
  • 潜心:专心思考、学习。
  • 德愈光:指品德越来越显光辉。
  • 击节:形容激动时用手打击节拍。
  • 避人:避开他人,指不愿与人交往。
  • 中垒:指《中庸》或《论语》中提到的内容。
  • 流夜郎:指李白的诗歌风格与流派。
  • 黄发寿:指长寿,黄发即白发,象征年老。
  • 长桑:指桑树,象征长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葛立方,宋代诗人,生活在南宋时期。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常常表达对道德、文化的思考与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作者对洪庆善郎中的尊敬与怀念之际,可能是对其为人处世、品德修养的赞颂,反映了当时对高尚品德的追求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展现了作者对洪庆善郎中的仰慕之情。开头的“平生气槩凛冰霜”直接点出洪庆的高洁气质,给人一种冰冷而又清晰的印象,像是严寒的冬天让人敬畏。接下来的“圣读潜心德愈光”则表现出洪庆对学问的执着追求,说明他的内心世界丰富而光辉。诗人通过对洪庆的描绘,展现了对道德、智慧的重视。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对比,提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有道之人理应长寿,但为何洪庆却未能如愿?这里不仅引发对洪庆命运的思考,也反映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整首诗在抒发敬仰之情的同时,也传达了对世事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感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平生气槩凛冰霜:暮年气度如冰霜,清冷而庄重,显示出洪庆的高洁。
  2. 圣读潜心德愈光:一心向圣贤之书学习,品德因此越来越显著。
  3. 赏善每能频击节:每当提到善行,洪庆总是激动不已。
  4. 避人宁复解移床:宁愿避开喧嚣,选择静谧的生活。
  5. 第知中垒序论语:不知《中庸》中的道理,和《论语》的教诲。
  6. 谁测诗仙流夜郎:谁能真正理解李白的诗才与流派。
  7. 有道固应黄发寿:有道之人理应长寿。
  8. 何期竟不验长桑:为何洪庆却没有实现长寿的愿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洪庆的气度比作冰霜,形象生动。
  • 对仗:如“避人宁复解移床”,平衡而有韵律感。
  • 反问:通过“谁测诗仙流夜郎”,引发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对洪庆的赞美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展开,表达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与对现实命运的不满。诗人通过对洪庆的描绘,彰显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人对长寿与幸福的渴望。

意象分析:

  • 冰霜:象征高洁、冷静的品格。
  • 圣读:象征对知识的追求。
  • 击节:象征对善良事物的赞赏。
  • 避人:象征对世俗的逃避。
  • 黄发寿:象征长寿的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洪庆的气概被比作什么?
    A. 春风
    B. 冰霜
    C. 烈火
    D. 雨露

  2. 诗中提到洪庆常常做什么来表达对善的赞赏?
    A. 唱歌
    B. 击节
    C. 作画
    D. 写诗

  3. 诗人对“长寿”的看法是?
    A. 不重要
    B. 理所当然
    C. 罕见
    D. 难以实现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登高》

诗词对比:

  • 李白杜甫的作品中均涉及对人生及理想的思考,但李白的作品更倾向于豪放激昂,而杜甫则表现出深沉的忧虑。葛立方的这首诗则融合了两者的特点,既有对理想的追求又有对现实的反思。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
  •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