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雪三首》

时间: 2025-01-11 14:58:40

无月无灯夜自明,糢糊何啻瓦沟平。

不拖藜杖高桥去,那得金龙背上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无月无灯夜自明,糢糊何啻瓦沟平。 不拖藜杖高桥去,那得金龙背上行。

白话文翻译:

整夜无月无灯光,星星点点照得清晰。 朦胧的雪景仿佛像平坦的瓦沟。 我不再借着拐杖走过高桥, 又怎能像金龙那样翱翔在天上呢?

注释:

  • 无月无灯:指没有月光和灯光的夜晚。
  • 夜自明:夜晚本身就明亮,喻指雪夜的光亮。
  • 糢糊:形容朦胧、模糊的状态。
  • 何啻:何止,形容程度。
  • 藜杖:指用藜草制成的拐杖,古人多用以辅助行走。
  • 金龙:可能指代神话中的龙,象征着高贵和自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镃是宋代著名的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而著称。他的诗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及个人情感,风格独特,常常融入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记雪三首》是张镃在雪天游历时所作,表达了他对雪景的感受和对自然的思考。诗中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美的欣赏,同时也反映出当时人们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及其内心情感的寄托。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练而富有意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雪夜的画面。开篇的“无月无灯夜自明”,便直接引入了雪夜的主题,强调了雪在夜晚的映衬作用。作者以“糢糊何啻瓦沟平”描绘了雪花飘落时的飘渺感,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而又神秘的雪景中。

接下来的两句则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对理想的追求。“不拖藜杖高桥去”,意指他虽有拐杖,也不想依赖它,反映出一种渴望自由的心态。而“那得金龙背上行”,则是对理想的向往,金龙象征着飞翔与自由,是他心中一种难以实现的梦想。

整首诗将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巧妙结合,表现了诗人对自由与理想的追求,展现了他渴望摆脱束缚、追求高远的精神。这种对理想的追求和雪景的描绘,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美的交织。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无月无灯夜自明:描写了夜空的纯净,突出了雪的光辉。
  2. 糢糊何啻瓦沟平:将雪的朦胧与平坦的瓦沟相比较,表现了雪景的柔和。
  3. 不拖藜杖高桥去:表达了诗人不愿依赖工具而想要自由行走的心情。
  4. 那得金龙背上行:用金龙作比,表现出理想的高远与难以抵达。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雪夜比作明亮的世界,增强了诗的视觉效果。
  • 对仗:如“无月无灯”和“高桥去”,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 拟人:雪在夜晚的明亮,仿佛赋予了自然以生命。

主题思想:

该诗反映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反思,表现出一种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美的赞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纯洁、宁静与美好。
  • :通常代表孤独与思考,这里则缺席,增添了夜晚的清冷。
  • :象征着权威与自由,是诗人理想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金龙”象征什么? A. 纯洁
    B. 高贵与自由
    C. 孤独

  2. “无月无灯夜自明”表达了怎样的意境? A. 夜晚的孤独
    B. 雪的光辉
    C. 黑暗的绝望

  3. 诗中提到的“藜杖”象征着什么? A. 依赖与束缚
    B. 自由与高远
    C. 平坦的道路

答案: 1.B 2.B 3.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津》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在《夜泊牛津》中,李白同样描绘了夜晚的自然美,运用了丰富的意象与情感。与张镃的《记雪三首》相对,李白更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而张镃则将自然景观与内心的理想结合,体现出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大全》
  • 《诗词基础知识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