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相兰若僧师雅持塑佛疏缘化赠山偈二首》

时间: 2025-01-11 17:14:59

一语雅师听取,插草已自完成。

况是三间殿了,如何却欠全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净相兰若僧师雅持塑佛疏缘化赠山偈二首
作者: 张镃 〔宋代〕

一语雅师听取,插草已自完成。
况是三间殿了,如何却欠全身。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一位和尚的敬仰与思考。诗人提到经过一番言语的交流,和尚已经完成了他所要做的事。即便是如此,和尚所居的三间殿堂,却似乎在某种程度上仍然缺乏完整的存在。

注释

  • 雅师:指高雅的老师或僧人,表现出对其尊敬。
  • 插草:原指插上草,可能指代某种修行的状态或外在的表现。
  • 三间殿:指和尚所居住的房屋,象征其生活的环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镃(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以其清新的诗风和深邃的思想著称。其作品多涉及佛教哲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与宗教氛围。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与高僧的交往中产生的,可能是对其精神修为的感悟和对生活境界的思考。诗中流露出作者对佛教修行的理解,以及对世俗与超脱的思索。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和尚的敬意与思考。首句“一语雅师听取”,表现出对和尚智慧的认可,和尚的一句话便让人豁然开朗,暗示了修行的深邃与简单并存。接下来的“插草已自完成”,则让人联想到和尚的修行与生活,似乎在说即便外在的表现已经完成,内心的圆满却仍然缺失。

“况是三间殿了,如何却欠全身”则是对和尚生活环境的描绘,虽然居住的空间看似足够,但内心的追求与存在却是无止境的。这种对比不仅引发读者对物质与精神的思考,也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真义的探索。

整首诗在简约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佛教思想的理解与对人生的思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语雅师听取:一言便能启发智慧,说明和尚的话语具有很大的力量。
  • 插草已自完成:和尚的修行已见成效,外在的表现已完成,但内心的追求仍未完结。
  • 况是三间殿了:三间殿堂是和尚的住所,说明其生活环境。
  • 如何却欠全身:即使环境完备,内心的修为和存在仍然缺失,表达了对内心修行的追求。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和尚所居环境与内心状态的对比,展现了物质与精神的矛盾。
  • 隐喻:三间殿象征着表面的完美,而“全身”则象征内心的完整与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和尚修行的敬仰,反映了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关系,强调内心修为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雅师:象征智慧与高尚的修行者。
  • 三间殿:代表表面的生活环境与物质条件。
  • 全身:象征内心的完整与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雅师”在诗中指的是: A. 普通老师
    B. 高雅的老师或僧人
    C. 诗人自己

  2. “三间殿”象征: A. 生活的奢华
    B. 表面的完美
    C. 内心的空虚

  3. 本诗的主题思想是: A. 物质至上
    B. 内心的修行与追求
    C. 生活的无奈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赠友人》 - 另一位宋代诗人的作品,探讨友谊与人生的意义。
  • 《静夜思》 - 李白的名篇,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与情感的寄托。

诗词对比

  • 张镃 vs. 王之涣:两位诗人在表现人生哲学上各有千秋,张镃侧重于内心的修行,王之涣则更注重对自然的描绘与人生态度的反思。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