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文明主簿叔见寄之韵二首》

时间: 2025-04-27 05:32:14

古声弹九寡,妙学足三多。

十载才重见,百年当几何。

入州非不肯,出伏即相过。

安得看云语,金盆仄白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古声弹九寡,妙学足三多。
十载才重见,百年当几何。
入州非不肯,出伏即相过。
安得看云语,金盆仄白河。

白话文翻译:

古老的声音弹奏着九个音符,精妙的学问足够支撑三种多样的知识。
经过十年的时间才重新相见,百年又能算多少呢?
我并不是不愿意入州,但出门时却总是相遇。
如何才能听懂那云中的语言,金色的盆子倾斜着流向白色的河。

注释:

  • 古声:指古老的乐声或声音。
  • 九寡:可能是指古代音乐中九个音符的组合。
  • 妙学:高深的学问。
  • 十载:十年。
  • 入州:进入州郡,表示官场或地方。
  • 非不肯:并不是不愿意。
  • 出伏:出门,离开。
  • 云语:比喻难以理解的言语或哲理。
  • 金盆:象征美好或贵重之物。
  • :倾斜、不平。
  • 白河:可能指河流的颜色,象征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和词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生活中的细节为题材,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杨万里晚年,表达了他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友人的思念。经历了十年的离别,重逢之时感到岁月的无情,诗中流露出对友谊的珍视和对生活的哲理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古声和学问的描述,传达了诗人对知识与时间的深刻反思。古老的声音象征着传统文化的传承,而“妙学足三多”则展现了诗人对学问的追求。诗人在重见老友时,感叹十年的光阴如白驹过隙,表现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感伤。接着,他表达了对入州与出门的态度,既有对现实的无奈,也有对友谊的渴望。最后一句“安得看云语,金盆仄白河”,则通过比喻传达出一种对理想与现实之间鸿沟的感慨。整首诗情感细腻,蕴含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生智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古声弹九寡:古老乐声悠扬,暗示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远影响。
  • 妙学足三多:高深的学问如同多样的知识,使人向往。
  • 十载才重见:经过了十年的时光,表明离别的漫长。
  • 百年当几何:百年又能算多少,流露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 入州非不肯:表明诗人并非不愿意进入官场,透出一种无奈。
  • 出伏即相过:出门时总会不期而遇,暗示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
  • 安得看云语:想要理解云中的哲理,表达对理想的追求。
  • 金盆仄白河:象征美好事物的流逝,暗示现实的不可逆性。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古声比喻为悠扬的乐曲,暗示文化的魅力。
  • 对仗:整首诗结构工整,前后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金盆与白河象征着理想与现实的对比,深刻而耐人寻味。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时间的流逝、友谊的珍贵以及对理想的追求展开,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意象分析:

  • 古声:象征传统文化,连接过去与现在。
  • 妙学:代表知识的力量和魅力。
  • 白河:象征宁静与岁月的流逝。
  • 金盆:象征美好事物的珍贵,亦表现出对理想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古声”指的是什么?

    • A. 古老的乐器
    • B. 传统文化的声音
    • C. 诗人的声音
  2. “十载才重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期待
    • B. 感慨时间的流逝
    • C. 开心
  3. “金盆仄白河”中的“金盆”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理想与美好
    • C. 现实的困难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李白与杨万里:两位诗人在描写时间和友情上有相似的情感,但李白更侧重于豪放与激昂,而杨万里则更细腻与沉思。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杨万里诗词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