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石门洞》

时间: 2025-01-11 14:11:10

瀑水东南冠,庐山未足论。

飞来长似雨,流处不知源。

洞裹龙为宅,溪边石作门。

修竹谢康乐,庵有故基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石门洞 徐玑 〔宋代〕 瀑水东南冠,庐山未足论。 飞来长似雨,流处不知源。 洞裹龙为宅,溪边石作门。 修竹谢康乐,庵有故基存。

白话文翻译:

瀑布在东南堪称第一,庐山的瀑布也不足以谈论。 飞泻下来长久如雨,流动之处不知源头。 洞中龙作为居所,溪边石头形成门。 修竹映衬着谢康乐的庵,旧址依然存在。

注释:

字词注释:

  • 瀑水:瀑布。
  • 东南冠:东南地区的第一。
  • 庐山:中国著名的山脉,以瀑布闻名。
  • 飞来长似雨:形容瀑布飞泻如雨。
  • 流处不知源:瀑布流动的地方,源头不明。
  • 洞裹龙为宅:洞中居住着龙,比喻洞的深邃神秘。
  • 溪边石作门:溪边的石头形成门状,形容自然景观的奇特。
  • 修竹:修长的竹子。
  • 谢康乐:指南朝宋的文学家谢灵运,字康乐。
  • 庵有故基存:庵的旧址依然存在。

典故解析:

  • 谢康乐:谢灵运,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以其山水诗著称,此处提及可能是因为他与山水有深厚的文化联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玑,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感受到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描绘和情感表达。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石门洞的壮丽景色,通过对瀑布、洞穴、溪流等自然元素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叹和对历史遗迹的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石门洞的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对瀑布的描绘,展现了其壮丽与神秘。诗中“瀑水东南冠”一句,即表达了诗人对这一景观的高度评价,认为其美超越了著名的庐山瀑布。随后的“飞来长似雨,流处不知源”进一步以生动的比喻描绘了瀑布的动态美,同时也暗示了自然的无穷奥秘。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对洞穴和溪流的描绘,增加了诗的神秘感和历史感,特别是提到“修竹谢康乐,庵有故基存”,不仅增添了文化底蕴,也表达了对历史遗迹的怀念之情。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山水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瀑水东南冠”:直接赞美瀑布在东南地区的美景中居于首位。
  • “庐山未足论”:对比庐山,认为其瀑布也不足以与石门洞的瀑布相比。
  • “飞来长似雨”:用“雨”比喻瀑布的飞泻,形象生动。
  • “流处不知源”:表达了瀑布源头的神秘和不可知。
  • “洞裹龙为宅”:以龙为喻,形容洞穴的深邃和神秘。
  • “溪边石作门”:描绘了溪边石头形成的自然门状景观。
  • “修竹谢康乐”:提及谢灵运,增添文化底蕴。
  • “庵有故基存”:表达了对历史遗迹的怀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飞来长似雨”,用雨比喻瀑布的飞泻。
  • 拟人:如“洞裹龙为宅”,将洞穴拟人化为龙的居所。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石门洞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叹和对历史遗迹的怀念,体现了对自然和历史的敬畏与尊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瀑水:瀑布的壮丽。
  • 飞来长似雨:瀑布的动态美。
  • 洞裹龙为宅:洞穴的神秘。
  • 修竹:自然与文化的结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瀑水东南冠”是指什么? A. 庐山瀑布 B. 石门洞瀑布 C. 其他地方的瀑布 答案:B

  2. “飞来长似雨”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答案:A

  3. 诗中提到的“谢康乐”是谁? A. 徐玑的朋友 B. 南朝宋的文学家 C. 石门洞的居民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望庐山瀑布》:同样描绘瀑布的壮丽,但风格和情感有所不同。

诗词对比:

  • 徐玑的《题石门洞》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两者都描绘瀑布,但徐玑的诗更注重自然与历史的结合,而李白的诗则更注重瀑布的动态美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代诗歌选》:收录了众多古代诗人的作品,包括徐玑的这首诗。
  • 《宋诗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宋代诗歌的详细鉴赏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