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通判通挽词》

时间: 2025-01-11 11:15:08

处已先能俭,为官易得清。

长卿诗最好,叔度德难名。

归旐郴江远,新坟秀岭平。

松楸本相望,惆怅不堪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翁通判通挽词 徐玑 〔宋代〕 处已先能俭,为官易得清。 长卿诗最好,叔度德难名。 归旐郴江远,新坟秀岭平。 松楸本相望,惆怅不堪情。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这首诗是徐玑为翁通判写的挽词。诗中赞扬了翁通判的节俭和清廉,提到他的诗才和德行,最后表达了对他的深切哀悼和不舍之情。

注释: 字词注释:

  • 处已:指自己处理事务。
  • 俭:节俭。
  • 为官:担任官职。
  • 易得清:容易保持清廉。
  • 长卿:可能是指翁通判的字或别号。
  • 叔度:可能是指翁通判的字或别号。
  • 归旐:指灵柩归乡。
  • 郴江:地名,指翁通判的故乡。
  • 新坟:指翁通判的墓地。
  • 秀岭:美丽的山岭。
  • 松楸:松树和楸树,常用来象征哀悼。
  • 相望:相互对望。
  • 惆怅:悲伤,哀愁。

典故解析:

  • 长卿诗最好:这里可能是指翁通判的诗才出众,具体典故不详。
  • 叔度德难名:这里可能是指翁通判的德行高尚,难以用言语形容,具体典故不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玑(约1160-1214),字元直,号东篱,南宋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与同时代的诗人杨万里、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这首诗是为翁通判写的挽词,表达了对翁通判的敬仰和哀悼之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翁通判去世后,徐玑为其所作的挽词。诗中赞扬了翁通判的节俭、清廉、诗才和德行,表达了对他的深切哀悼和不舍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翁通判的生平事迹的简要回顾,展现了他的高尚品质和卓越才能。首句“处已先能俭,为官易得清”直接点明了翁通判的节俭和清廉,这是对一个官员最高的赞誉。接下来的“长卿诗最好,叔度德难名”则进一步赞扬了他的诗才和德行,用“难名”来形容其德行之高尚,可见其非同一般。最后两句“归旐郴江远,新坟秀岭平。松楸本相望,惆怅不堪情”则表达了对翁通判的深切哀悼和不舍之情,通过“松楸”这一象征哀悼的意象,加深了诗歌的悲情色彩。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是对翁通判一生的高度概括和深切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处已先能俭,为官易得清:这两句直接赞扬了翁通判的节俭和清廉,说明他在处理个人事务时能够节俭,担任官职时能够保持清廉。
  2. 长卿诗最好,叔度德难名:这两句赞扬了翁通判的诗才和德行,用“最好”来形容其诗才,用“难名”来形容其德行,可见其非同一般。
  3. 归旐郴江远,新坟秀岭平:这两句描述了翁通判的灵柩归乡和新坟的景象,通过“郴江远”和“秀岭平”来表达对其的哀悼之情。
  4. 松楸本相望,惆怅不堪情:这两句通过“松楸”这一象征哀悼的意象,表达了对翁通判的深切哀悼和不舍之情。

修辞手法:

  • 比喻:“长卿诗最好”中的“最好”是一种比喻,用来形容翁通判的诗才出众。
  • 象征:“松楸本相望”中的“松楸”是一种象征,常用来象征哀悼。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翁通判的敬仰和哀悼。通过赞扬他的节俭、清廉、诗才和德行,表达了对他的深切哀悼和不舍之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松楸:象征哀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徐玑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朝 B. 宋朝 C. 明朝 D. 清朝

  2. 诗中提到的“长卿”和“叔度”是指什么? A. 翁通判的字或别号 B. 徐玑的字或别号 C. 其他诗人 D. 历史人物

  3. 诗中的“松楸”象征什么? A. 哀悼 B. 欢乐 C. 希望 D. 平静

答案:

  1. B. 宋朝
  2. A. 翁通判的字或别号
  3. A. 哀悼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杨万里的《小池》: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与徐玑的诗风相近。
  • 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以写景抒情为主,与徐玑的诗风相近。

诗词对比:

  • 徐玑的《翁通判通挽词》与杨万里的《小池》:两首诗都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但前者是挽词,后者是写景诗。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徐玑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徐玑的生平和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