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 晓别》
时间: 2025-02-04 15:29:3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渔家傲·晓别
作者:贺裳 〔明代〕
啼罢荒鸡衰雁接,荧荧寒焰窗犹黑。
欲别重将酥手执,行又立,门前瘦马嘶残月。
递得金鞭红袖湿,回头已被疏林隔。
独倚高楼看去辙,铃音绝,纤腰凭久雕阑热。
白话文翻译
清晨,荒凉的鸡鸣声已经停止,衰老的大雁也飞过来。窗外的寒焰微弱,屋内依然黑暗。想要离别时,轻轻握住你嫩滑的手,走出门又停下,门前的瘦马在残月下嘶鸣。递给你金鞭时,红袖已经湿透,回头却发现已经被稀疏的树林隔开。独自倚在高楼上望去,铃声已经消失,纤细的腰身倚在久经雕刻的栏杆上,感到一阵热意。
注释
- 啼罢:指鸡鸣声停止。
- 衰雁接:衰老的大雁飞过。
- 荧荧寒焰:微弱的火光。
- 酥手:形容手柔软细腻。
- 瘦马:指马体瘦弱。
- 金鞭:可能指鞭子的颜色,传达一种华美的感觉。
- 疏林隔:被稀疏的树林阻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贺裳,明代词人,擅长写词,作品多描写情感与自然。其风格清新脱俗,常融入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词写于离别时刻,表现出作者对情感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受,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离别情感的普遍共鸣。
诗歌鉴赏
《渔家傲·晓别》以清晨为背景,描绘了离别的场景,透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离别时的复杂情感。开篇以“啼罢荒鸡衰雁接”引入,展示了清晨的宁静与荒凉。接着通过“荧荧寒焰窗犹黑”描写窗外微弱的火光,营造出一种阴暗而略显凄凉的氛围。词中反复出现的“欲别”与“行又立”,展现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不舍。
中间部分“递得金鞭红袖湿”生动地描绘了临别时的紧张与情感的交织,细腻的情感通过“红袖湿”这一细节得以体现。最后的“独倚高楼看去辙,铃音绝”,更是将离别的孤独感推向高潮,表现出一种无奈和失落。
整首词情感真挚,意象丰富,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出对离别的深刻思考,反映了人们对情感的珍视与脆弱,给人以深刻的共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啼罢荒鸡衰雁接”:描绘清晨的宁静,鸡鸣声已停,衰老的大雁飞过,暗示离别的开始。
- “荧荧寒焰窗犹黑”:微弱的光线映衬出屋内的黑暗,增强离别的氛围。
- “欲别重将酥手执”:表达想要离别时,紧握爱人柔软的手,渗透出不舍的情感。
- “行又立,门前瘦马嘶残月”:走出门又停下,身边瘦马在残月下嘶鸣,体现出内心的彷徨与无奈。
- “递得金鞭红袖湿”:递给对方的金鞭,暗示着对方的红袖已被泪水浸湿,情感愈发浓烈。
- “回头已被疏林隔”:回头时被疏林隔开,象征着彼此的距离与隔阂。
- “独倚高楼看去辙,铃音绝”:孤独地倚靠在高楼上,铃声消逝,预示着离别的彻底。
- “纤腰凭久雕阑热”:描绘了一个美丽的身影,展现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金鞭”暗示着情感的珍贵。
- 拟人:如“瘦马嘶鸣”,赋予马以情感,增强画面感。
- 对仗:词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离别的深刻感受,反映了人们在离别时的复杂情感与不舍,体现出深厚的人际关系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意象分析
- 鸡鸣:象征清晨、离别的开始。
- 寒焰:暗示孤独和凄凉。
- 瘦马:象征着离别的孤独与无奈。
- 红袖:传达出温柔与情感的流露。
- 高楼:象征着高处的孤独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红袖”象征什么? A. 情感的流露
B. 离别的痛苦
C. 生活的平淡 -
“荧荧寒焰窗犹黑”中的“寒焰”指什么? A. 强烈的光线
B. 微弱的火光
C. 温暖的阳光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纳兰性德《浣溪沙》
诗词对比:
-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贺裳的《渔家傲·晓别》更显细腻与忧伤,而李清照则多了几分柔美与洒脱。两者都表达了离别的情感,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胡适《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文学史》
- 《词学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