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

时间: 2025-01-11 17:48:57

授衣节后降霜严。

深下罗帏,不挂湘帘。

依人蟋蟀下床鸣,斜倚熏笼,暗把香添。

夜长正值一阳潜。

漏水丁丁,愁上眉尖。

情深赢得瘦腰肢,那得梅花,索笑巡檐。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剪梅
授衣节后降霜严。
深下罗帏,不挂湘帘。
依人蟋蟀下床鸣,
斜倚熏笼,暗把香添。
夜长正值一阳潜。
漏水丁丁,愁上眉尖。
情深赢得瘦腰肢,
那得梅花,索笑巡檐。

白话文翻译:

在授衣节之后,霜寒严峻。
深藏在罗帐之下,不挂湘帘。
蟋蟀依偎在床边低鸣,
我倚着香熏的笼子,悄悄地添香。
漫漫长夜正值阳气潜藏。
滴水声声,愁苦涌上眉尖。
深厚的情感换来了纤细的腰肢,
在这宁静的夜里,怎能不想梅花,去寻求一丝欢笑。

注释:

  • 授衣节:古代习俗,指每年农历十月初一的节日,象征冬天的来临。
  • 罗帏:一种轻薄的帷幕,通常用于卧室。
  • 湘帘:湘水之帘,指一种帘子,代表水乡的特征。
  • 蟋蟀:一种昆虫,常在夜晚鸣叫,寓意思念与孤独。
  • 熏笼:用香熏制的笼子,代表温情与宁静的氛围。
  • 阳潜:指阴阳变化,阳气尚未显现,象征着希望与生机的潜伏。
  • 愁上眉尖:形容愁苦的情绪显现在眉头。
  • 瘦腰肢:指女子的纤细身姿,常用来描写美丽的女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求可,清代诗人,以擅长词曲而闻名,作品多描绘女性情感与细腻的生活场景,风格柔婉细腻。

创作背景:

这首《一剪梅》创作于寒冬,表达了诗人在冬季的孤独与对温暖情感的渴望,同时也借助自然意象传达了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

《一剪梅》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词作,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和细腻的人物情感,展现了冬季的凄清与内心的孤寂。诗中以“授衣节后降霜严”开篇,既设定了季节的背景,又暗示了寒冷的氛围。诗人通过细腻的生活场景,如“深下罗帏,不挂湘帘”,表现出一种内心的封闭与孤独,令人感受到环境对情绪的影响。

在“依人蟋蟀下床鸣”这一句中,蟋蟀的鸣叫不仅是自然界的声音,更是孤独情感的象征,传达出一种无声的诉说。接下来的“斜倚熏笼,暗把香添”,展现了主人公在静谧夜晚的细致生活,透出一丝温暖与期待。

“夜长正值一阳潜”一句则引入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希望,阳气虽潜伏,但未来必将重生。诗人在愁苦中仍保持对未来的渴望与信心,展现出一种坚韧的情感。最后以“那得梅花,索笑巡檐”作结,梅花象征着高洁与坚韧,也寄托了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

整首词在意象的运用、情感的抒发上都极具层次感,充分展现了作者对生活与情感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授衣节后降霜严:描绘时节,暗示寒冷的氛围。
  2. 深下罗帏,不挂湘帘:强调内心的孤寂与封闭。
  3. 依人蟋蟀下床鸣:蟋蟀的鸣叫象征孤独与思念。
  4. 斜倚熏笼,暗把香添:表现主人公在静谧环境中的细腻情感。
  5. 夜长正值一阳潜:暗示希望的隐秘存在。
  6. 漏水丁丁,愁上眉尖:愁苦之情显现,营造氛围。
  7. 情深赢得瘦腰肢:情感细腻,体现女性美。
  8. 那得梅花,索笑巡檐:表达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情感与自然景象相结合,如“梅花”象征高洁。
  • 拟人:蟋蟀的鸣叫被赋予情感。
  • 对仗:如“滴水丁丁”,增加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冬夜的孤独与对温暖情感的渴望,表达了对爱情与生命希望的追求,展现了人性中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寒冷、孤独。
  • 蟋蟀:象征孤独、思念。
  • 梅花:象征高洁、坚韧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授衣节后降霜严中的“霜”象征什么?

    • A. 温暖
    • B. 孤独
    • C. 欢乐
  2. 诗中提到的“蟋蟀”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思念
    • C. 平静
  3. 诗的最后一句“那得梅花,索笑巡檐”表达了什么?

    • A. 对梅花的厌恶
    • B. 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 C. 对寒冷的恐惧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女性内心深处的情感与孤独。
  • 温庭筠《更漏子》:通过夜晚的意象,展现了对情感的渴望。

诗词对比:

  • 陆求可《一剪梅》李清照《声声慢》
    • 两者都探讨了女性内心的情感与孤独,但陆求可更侧重于自然环境的描写,而李清照则更多地通过历史典故和文化背景表达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收录清代诗人的经典作品。
  • 《古典诗词鉴赏》:对古典诗词进行全面解析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