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吴景年次韵净慈寺主僧頔上人二首》
时间: 2025-02-04 13:30:1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远公陶陆成千古,谁复相从过虎溪。
西隐老师虽有约,北山俗驾似难齐。
诗来日午双瞳醒,句出天心万象低。
时课家僮修茗供,松风清处坐分题。
白话文翻译:
远公陶渊明的诗作流传千古,谁还能和他一样在虎溪旁相聚呢?
虽说西隐老师曾有约定,但北山的俗人似乎难以相聚。
诗歌在正午时分让我双眼清醒,句子从心中流出,万物仿佛都低下了头。
时常教导家里的小徒弟们修煮茶水,松风吹过的清幽之处,我便静坐吟咏。
注释:
- 远公:指陶渊明,号远公,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诗人。
- 虎溪:指虎溪,陶渊明曾在此处写诗。
- 西隐老师:指隐居于西山的高人。
- 北山:指北山,常指一些隐士或普通人居住的地方。
- 家僮:指家里的小徒弟或侍者。
- 松风:松树间的风,象征清幽的环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著是宋代的一位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自然的热爱而闻名。他的作品往往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净慈寺中所作,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的崇敬,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对清高节操的追求和对纷扰尘世的逃避。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陶渊明的追忆和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开头提到的“远公陶陆成千古”,不仅是对陶渊明的赞美,也是对诗人自身处境的思考,感叹如今很难再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诗中“西隐老师虽有约,北山俗驾似难齐”则表现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反差,虽然心中有约,但现实的束缚依然存在。接下来的描写,诗人在午后的宁静中,灵感涌现,心灵与自然的对话让他感受到天地间的无限。最后两句,诗人描绘自己在松风清幽的环境中,静坐修茗,体现出一种恬淡自得的生活态度。整首诗不仅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也反映出诗人对诗歌创作的深刻理解和热爱,既有对古人的追思,也有对当下生活的独特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远公陶陆成千古”:陶渊明的诗作流传千古,表明其艺术成就。
- “谁复相从过虎溪”:感叹如今难再与陶渊明相聚。
- “西隐老师虽有约”:提到隐士的约定,表达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 “北山俗驾似难齐”:北山的俗人难以相聚,强调现实的无奈。
- “诗来日午双瞳醒”:在正午时分,灵感涌现,眼睛清醒。
- “句出天心万象低”:诗句从心中流出,万象俯首听之。
- “时课家僮修茗供”:教导小徒弟煮茶,表现诗人的生活。
- “松风清处坐分题”:在松风清幽处静坐吟咏,体现隐逸情怀。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远公陶陆”与“西隐老师”,形成工整的对称。
- 比喻:将诗句与万象的关系比喻,突出诗的灵动。
- 拟人:将万象拟人化,强调诗歌的感召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对陶渊明的崇敬与追忆,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及对现实的反思,充满了淡泊明志的情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远公:象征着高洁的品格与理想追求。
- 虎溪:代表了诗人与友人间的美好回忆。
- 西隐与北山:象征理想与现实的对立。
- 松风:象征着清幽的自然环境与宁静的心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远公”指的是哪位诗人?
- A. 李白
- B. 陶渊明
- C. 杜甫
-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西隐老师”代表什么?
- A. 一位隐士
- B. 一位皇帝
- C. 一位诗人
- D. 一位商人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忧愁
- B. 恬淡自得
- C. 愤怒
- D. 失落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 王维的《鸟鸣涧》
诗词对比:
- 陶渊明《归园田居》:同样表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内容更侧重于乡村的自然风光。
- 王维《山居秋暝》:表达出静谧的山居生活,与本诗有相似的隐逸主题,但情感更为细腻。
参考资料:
- 《陶渊明全集》
- 《宋代诗人陈著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