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忆昔都城会,论交戊午班。
故书虽绝迹,晚景自贪闲。
契阔形骸外,参差出处间。
重来风作恶,黯淡宝莲山。
白话文翻译
回忆往昔在都城相聚的时光,大家在戊午年相交谈。虽然旧日的信件已经失去踪影,但我在晚年的生活中仍然贪恋那份清闲。我们身处于现实的隔阂之外,时而相聚,时而离散。如今再度回首,风波再起,宝莲山也显得黯淡无光。
注释
- 都城:指当时的政治中心,通常是指汴京(今河南开封)。
- 戊午班:指的是一个特定的时代背景,戊午年为宋朝的一个年份。
- 故书:指的是旧日的书信或文稿。
- 贪闲:形容享受悠闲的生活。
- 契阔:形容离别或相隔的情感。
- 形骸:指人的身体。
- 参差:形容不整齐,或是处于不同的状态。
- 宝莲山:可能指某种象征性的山,代表美好或理想的境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彦约,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融合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象,具有一定的历史深度。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作者对往昔友情的怀念之际。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曾经的人事已不复存在,诗人通过对旧日时光的回忆,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与对生活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旧时交往的怀念,展现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人生变迁的深刻思考。开头两句直接回忆起过去的聚会,带着一丝温暖的怀旧情绪。诗中提到的“故书虽绝迹”,不仅表现出岁月的无情,也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常常因时间而淡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意识到生活的无常,晚景的“贪闲”则显示出他对生活状态的适应与接受。最后两句通过“重来风作恶”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与失落,暗示了风云突变的社会动荡,映衬出他内心的黯淡与失望。整体而言,诗作在情感上呈现出一种复杂的感受,既有怀旧的温暖,又有对现实的无力感,深邃而动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忆昔都城会:回忆往昔在都城相聚的情景。这里的“忆昔”强调了怀旧情绪。
- 论交戊午班:提到当时的交往背景,表明与友人之间的密切关系。
- 故书虽绝迹:旧日的书信已不复存在,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随时间而消逝。
- 晚景自贪闲:在晚年的生活中,诗人享受着清闲的状态,体现出一种对安逸生活的向往。
- 契阔形骸外:强调情感的隔阂,虽然身体在一起,心灵却隔着距离。
- 参差出处间:人们的生活状态各不相同,暗示人生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 重来风作恶:再次经历风波,反映出社会的不安定。
- 黯淡宝莲山:宝莲山象征着理想与美好,诗人感叹理想的破灭。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契阔形骸外,参差出处间”,形成了对称的结构。
- 比喻:将“风”拟人化,表达了社会环境的动荡。
- 象征:宝莲山象征理想与美好的生活,诗人对其黯淡的描写反映了内心的失落。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旧日友谊的怀念、对生活的感慨以及对现实的无奈。通过对往昔的追忆与现实的反思,诗人传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情感受及对人际关系的深切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都城:象征权力与繁华的都市,反映出诗人曾经的社会地位。
- 故书:代表往日的情感与联系,体现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 宝莲山:象征理想与美好,反映着诗人对未来的失落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戊午班”指的是什么? A. 一种乐器
B. 特定的历史背景
C. 一种诗歌形式
D. 一种节日 -
“故书虽绝迹”中“绝迹”的意思是? A. 消失
B. 继续存在
C. 被收藏
D. 被遗忘 -
“重来风作恶”反映了怎样的情感? A. 轻松愉快
B. 失望与无奈
C. 兴奋与期待
D. 知足常乐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对比曹彦约与杜甫的怀旧主题,曹的作品更偏向于对友谊的思考,而杜甫则是对家人思念的表达,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但都透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人际关系的珍视。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诗经与汉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