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九前江干野步》
时间: 2025-01-11 01:56:4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重九前江干野步
作者: 徐寅吉 〔清代〕
重阳节近动游情,景色秋深满眼清。
两岸芦侵衰鬓白,一林枫醉夕阳晴。
江中浪定涵帆影,天半云飞带雁声。
未到题糕先寄赏,笇来真不负斯行。
白话文翻译:
重阳节快到了,心中产生了游玩的情绪,眼前的景色随着秋天的深入而愈加清晰。
两岸的芦苇已侵染了白发,树林中的枫叶在夕阳下显得格外醉人。
江面波澜不惊,映照着帆船的影子;天空中的云彩飞过,伴随着大雁的鸣叫。
虽然还没到品尝重阳糕的时刻,但我已经收获了这次出游的美好体验,这次行程真是不虚此行。
注释:
-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传统习俗有登高、赏菊、吃重阳糕等。
- 游情:指出游的心情。
- 芦侵:指芦苇丛生,渐渐侵入了衰老的鬓发,比喻时光流逝。
- 醉:形容枫叶的色彩在夕阳下似醉一般。
- 涵帆影:指江面平静,帆船的影子在水中映现。
- 题糕:指重阳节时人们品尝重阳糕。
典故解析:
重阳节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源于《周易》中的阴阳理论,后来演变为登高、赏菊的节日习俗。诗中提及的“题糕”即重阳糕,象征着长寿和吉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寅吉(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擅长诗词,作品多以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怀为主。他的诗风常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重阳节前夕,诗人以游玩为契机,表达了对秋天的美景和重阳节习俗的向往和赞美,也暗含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重九前江干野步》是一首描写秋日景色和重阳节情感的诗作。全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游历情怀与对时光的思考。首句“重阳节近动游情”直接点明了诗作的主题,表达了即将到来的重阳节带来的游玩冲动。接下来,诗人用“景色秋深满眼清”勾勒出秋天的清爽和明朗,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两岸芦侵衰鬓白”一句,利用生动的意象,传达了时间的流逝和人们对自然的深切感受。诗人在描写自然景色时,往往能与个人情感相结合,使得作品更为深刻。接下来的“江中浪定涵帆影,天半云飞带雁声”则营造了宁静而富有诗意的秋日江景,展现出一种和谐与安详。
最后两句“未到题糕先寄赏,笇来真不负斯行”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美好风景的珍惜,也暗示了对重阳节传统的期待。全诗结构紧凑,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重阳节近动游情:重阳节将至,内心涌起游玩的情感。
- 景色秋深满眼清:秋天的景色愈加深邃清澈,令人心旷神怡。
- 两岸芦侵衰鬓白:两岸的芦苇丛生,似乎映照着人们的白发,象征着岁月的流逝。
- 一林枫醉夕阳晴:树林中的枫叶在夕阳下显得绚烂,仿佛在陶醉于阳光中。
- 江中浪定涵帆影:江面波澜不惊,船影清晰可见,展现出宁静的氛围。
- 天半云飞带雁声:天边的云彩飞过,伴随着大雁的鸣叫,增添了秋天的意境。
- 未到题糕先寄赏:虽然还未到品尝重阳糕的时间,但对美景的赞美已经在心中。
- 笇来真不负斯行:此次出游的体验是值得的,感到不虚此行。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芦苇与衰老相联系,暗示时间的流逝。
- 拟人:枫叶似乎“醉”于夕阳,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江中浪定涵帆影,天半云飞带雁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秋日美景的赞美和对重阳节的期待,同时也流露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重阳节:象征着团圆、长寿的传统节日。
- 秋天:象征着成熟和收获,也暗含着生命的轮回。
- 芦苇和枫叶:分别象征着衰老与美丽,表现了岁月的无情与自然的魅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重阳节通常在农历的哪个月份? A. 八月
B. 九月
C. 十月 -
诗中提到的“两岸芦侵衰鬓白”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自然的赞美
B. 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C. 对游玩的期待 -
“江中浪定涵帆影”中“涵帆影”指的是什么? A. 帆船的影子在水面上映出
B. 风平浪静的江面
C. 江中的鱼影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秋天的静谧与自然美。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表达对时光流逝与人情的思考。
诗词对比:
- 徐寅吉的《重九前江干野步》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首诗都描绘了秋天的景色,但徐诗更侧重于节日的氛围与游玩情绪,而王诗则更注重于自然的宁静与内心的感悟。
参考资料: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诗词概论》
- 《清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