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凤髻蟠空,袅娜腰肢温更柔。轻移莲步,汉宫飞燕旧风流。谩催鼍鼓品梁州,鹧鸪飞起春罗袖。锦缠头,刘郎错认风前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美丽的女子,凤髻高高盘起,身姿柔美,轻盈地迈着步伐,仿佛是汉宫中的飞燕,拥有着昔日的风采。尽管鼓声催促着舞蹈,但她的舞姿却如春天的鹧鸪翩翩起舞。头上缠绕着锦缎,刘郎却误认了她为风前的柳树。
注释:
- 凤髻:一种古代女子的发式,形似凤凰,象征美丽与高贵。
- 蟠空:形容发髻盘得高高的。
- 袅娜:形容女子的身姿柔美,轻盈。
- 莲步:比喻女子轻盈的步伐。
- 汉宫飞燕:指汉代宫女的舞姿,形容舞者的优雅。
- 谩催:随意地催促,形容气氛的轻松。
- 鼍鼓:一种古代的打击乐器,用于伴奏。
- 梁州:古代的一个地名,这里指代乐曲风格。
- 鹧鸪:一种鸟,象征春天。
- 春罗袖:用春天的轻薄衣袖来形容舞者的飘逸。
- 锦缠头:指用锦缎缠绕的头饰,象征华丽。
- 刘郎:古代对男子的称呼,可能指代特定的人物。
- 风前柳:形容柳树随风摇曳,暗指女子的柔美。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白朴(约1226-1306),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和词人。他的词作多表现出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风格清新脱俗。
- 创作背景:这首词可能创作于元代的社交舞会上,体现了那一时期对美的追求与表现,同时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女性形象的赞美与欣赏。
诗歌鉴赏:
这首《驻马听·舞》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舞者的优雅与魅力,画面感极强。开头两句“凤髻蟠空,袅娜腰肢温更柔”,以生动的形象突显了舞者的高贵与柔美,令人仿佛看到了她轻盈的舞姿。接下来的“轻移莲步,汉宫飞燕旧风流”则进一步将舞者与历史上的美丽形象相联系,表示了对古典美的追求。
在情感上,词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惆怅与错愕,尤其是结尾“锦缠头,刘郎错认风前柳”,不仅表现了对美的欣赏,也暗示了对错别的无奈与遗憾。这种情感的交织让整首词更显深刻,既有欢快的舞蹈气氛,又带有一丝淡淡的忧伤。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凤髻蟠空:描绘女子发髻,象征其美丽与高贵。
- 袅娜腰肢温更柔:形容女子的身姿柔美,既有温柔也有优雅。
- 轻移莲步:强调舞者步伐轻盈,仿佛莲花般娇嫩。
- 汉宫飞燕旧风流:将当代舞者与古代飞燕的优雅舞姿相提并论,增添历史感。
- 谩催鼍鼓品梁州:表达轻松的氛围,伴随着乐器的催促。
- 鹧鸪飞起春罗袖:将舞者的动作比作春天飞翔的鹧鸪,生动形象。
- 锦缠头:强调头饰的华丽。
- 刘郎错认风前柳:揭示了对舞者身份的误认,暗含感情的复杂性。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舞者比作“汉宫飞燕”和“鹧鸪”,生动形象。
- 对仗:词句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通过舞者的动作赋予自然元素以生命,增加了动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词表达了对美丽舞姿的赞美以及由此引发的情感思考,展现了古代男子对女子的欣赏与复杂情感。
意象分析:
- 凤髻:象征女性的美丽与高贵。
- 莲步:代表轻盈与优雅,常用于形容舞者的步伐。
- 鹧鸪:象征春天的生机与活力,隐喻舞者的灵动。
- 锦缠头:代表华丽与高雅的气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凤髻蟠空”中的“凤”象征什么?
- A. 龙
- B. 美丽
- C. 力量
- D. 高贵
-
词中提到的“汉宫飞燕”是用来形容什么?
- A. 食物
- B. 舞姿
- C. 服饰
- D. 风景
-
“刘郎错认风前柳”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喜悦
- B. 惊讶
- C. 失落与错愕
- D. 无奈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如李清照的《如梦令》、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均展现了对美的细腻描写。
- 诗词对比:白朴的《驻马听·舞》和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均表现了对美的追求,但李煜的作品更强调个人的孤独与哀愁,而白朴则通过舞者的形象传达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
参考资料:
- 《元曲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白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