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假十二峰
巴东三峡数巫阳,
山入西陵更郁苍。
何以假为非确论,
直疑溟涬弟高唐。
白话文翻译:
在巴东的三峡之间,数着巫阳的山峰,
进入西陵的山脉,愈加显得苍翠深邃。
为什么要假装不符合事实的说法呢?
不禁让我怀疑这里的景色有如高唐的神仙之境。
注释:
- 巴东:地名,位于今湖北省,是长江流域的一个重要地区。
- 三峡:指长江上的三峡,即瞿塘峡、巫峡、夔峡。
- 巫阳:长江三峡中的一部分,山峦起伏。
- 西陵:指长江在湖北的一个山脉。
- 溟涬:指深海和水面,形容深邃的水域。
- 高唐:古代神话中仙境的代名词,常指美好而虚幻的地方。
典故解析:
“高唐”出自《楚辞·离骚》,是屈原所描绘的理想境界,象征着美好和超脱。诗中提及高唐,意在表达对自然景色的赞叹与渴望,同时也暗含对现实的反思与追问。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1193),字君陶,号石湖,南宋时期的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大多表现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往往融入个人情感与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
《假十二峰》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范成大游历三峡之时。诗中描绘了巫阳与西陵的壮丽山河,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对人文思想的深入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长江三峡的壮美景色,展现了范成大对自然的深刻感受。首句“巴东三峡数巫阳”提到的巫阳,给人一种神秘而古老的感觉;而“山入西陵更郁苍”则进一步描绘出层峦叠嶂的气势,仿佛把读者带入一幅如画的山水画卷中。诗的后半部分开始转向哲思,质疑那些表面上似是而非的言论,表明了诗人对真理的追求,和对浮华表象的反思。这种对比的手法,使诗歌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描写,更是对内心深处的思考与探索。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哲学的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巴东三峡数巫阳”:描绘了巴东地区的三峡,给人以神秘的感觉,巫阳的山峰在诗人的眼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 “山入西陵更郁苍”:表达了山脉的延续,西陵的山更显得苍翠欲滴,增强了自然的美感。
- “何以假为非确论”:提出质疑,探讨为何要用不确切的论述来掩盖真实,反映了对世事的思考。
- “直疑溟涬弟高唐”:感叹现实的美好与理想之间的差距,怀疑是否能够达到高唐那样的境界。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思想相结合,创造出一种超脱的境界。
- 对仗:前后句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美。
- 夸张:对景色的描写使用夸张手法,使其显得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对真理的追求。诗人通过对巫阳和西陵的描绘,引发了对现实与理想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象征着坚韧、稳定与永恒的自然力量。
- 水:代表着生命、流动与变化。
- 高唐:象征着理想与追求的境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巫阳”是指哪个地区?
- A. 湖北
- B. 四川
- C. 云南
-
“何以假为非确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无奈
- B. 质疑
- C. 喜悦
-
“高唐”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生活
- B. 理想境界
- C. 现实
答案:
- A. 湖北
- B. 质疑
- B. 理想境界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范成大的《假十二峰》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有对自然的描绘,但范成大的诗更富哲理思考,而王维则更注重氛围的营造与心境的表达。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山水诗研究》
- 《范成大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