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华楼夜醮》
时间: 2025-01-10 21:50:4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诗词名称: 玉华楼夜醮
作者: 范成大 〔宋代〕
丈人峰前山四周,中有五城十二楼,
玉华仙宫居上头。紫云澒洞千柱浮,
刚风八面寒飕飕,灵君宴坐三千秋。
蹻符飞行戏玄洲,下睨浊世悲蜉蝣,
桂旗偃蹇澹少休。知我万里遥相投,
暗蜩奏乐锵鸣球,浮黎空歌清夜遒。
参旗如虹欻下流,化为神灯烛岩幽,
火铃洞赤凌空游。谁欤蔽亏黯然收?
祷之复然为我留,半生缚尘鹰在韝。
岂有骨相肩浮丘?山英发光洗羁愁,
行迷未远夫何尤。笙箫上云神欲游,
揖我从之骖素虯。
白话文翻译
在丈人峰前的山环绕之中,有五座城和十二座楼,
玉华仙宫就高居其上。紫色的云彩在洞中漂浮,
四面八方的寒风萧瑟,灵君在这里宴坐三千秋。
飞符在玄洲上嬉戏,俯瞰凡世的悲哀如蜉蝣,
桂旗轻轻飘荡,似乎没有多少停歇。
你知道我在万里之外遥遥相投,
暗夜的蝉鸣奏乐,锵然的乐声响起,清夜悠长。
参旗如虹,迅速下流,化作神灯照亮幽暗的岩洞,
火铃在赤色的洞中凌空游弋。
是谁在暗处收敛光芒?我祈祷之后,愿再次为我留下,
半生的尘世如鹰在弦上被束缚。
难道有骨相的肩上浮现小丘吗?山中的英华发光,洗涤我的忧愁,
若行迷未远,何必再忧?笙箫之上,云神欲游,
向我致意,驾驭那素色的龙。
注释
- 丈人峰: 一座山名,象征高耸入云的境地。
- 五城十二楼: 描绘了城池和楼阁的壮丽景象。
- 玉华仙宫: 传说中的神仙居所,象征着人间仙境。
- 灵君: 指神仙或神灵。
- 蜉蝣: 比喻短暂的生命,暗指人世间的无常。
- 桂旗: 代表着高贵和神圣。
- 火铃: 传说中的神灵之物,象征神秘。
- 骖素虯: 意指驾驭神龙,象征着超凡脱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其明,号澄江,苏州人,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以山水诗著称,风格清新脱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玉华楼夜醮》创作于夜间祭典的场合,结合了道教的祭祀文化,表达了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与对现实尘世的感慨。此诗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融入了道教的思想,呈现了人和自然、神灵的和谐关系。
诗歌鉴赏
《玉华楼夜醮》是一首描绘道教祭祀活动的诗歌,通过对山水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个超凡脱俗的仙境。诗中“丈人峰前山四周”开篇设定了一个雄伟的自然背景,接下来对“五城十二楼”的描述则营造出一种宏伟壮丽的氛围。随后,诗人将目光转向高耸的“玉华仙宫”,引导读者进入一个神秘的仙境。
在这幅画面中,紫云与千柱的浮现,刚风的寒冷,都暗示着一种超然的气息,灵君宴坐三千秋的描绘更是将人带入一种悠远的时空之中。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意象,如“蹻符飞行戏玄洲”,表现了神仙的自由与欢愉,与下方“浊世悲蜉蝣”的对比,展现了人世的短暂与无常。
整首诗在情感上流露出诗人对尘世的不满和对超脱境界的向往,尤其在“半生缚尘鹰在韝”一句中,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与对自由的渴望。通过对自然与神灵的描写,诗人在此寻求一种内心的解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丈人峰前山四周: 描述了山的环抱,给人以安全感。
- 中有五城十二楼: 体现壮观的建筑,象征繁华。
- 玉华仙宫居上头: 引领读者进入神秘空间。
- 紫云澒洞千柱浮: 画面生动,云彩与柱子交相辉映。
- 刚风八面寒飕飕: 传达出一种冷冽的气氛。
- 灵君宴坐三千秋: 显示神灵的悠闲与永恒。
修辞手法
- 比喻: “蜉蝣”用于比喻人的短暂生命。
- 拟人: “暗蜩奏乐”,赋予蝉鸣以乐器的特征。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子,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与神灵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超然境界的渴望和对世俗生活的思考,体现了道教的哲学思想和人对自由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丈人峰: 象征着高远。
- 玉华仙宫: 象征着神圣与美好。
- 紫云: 代表着神秘与高贵。
- 蜉蝣: 代表短暂的人生与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 诗中“玉华仙宫”代表了什么? A. 高耸的山峰
B. 神仙的居所
C. 人间的繁华
D. 自然的美景 -
填空题: “丈人峰前山四周,中有五城十二楼,__。”
-
判断题: 诗中提到的“蜉蝣”是形容生命短暂的生物。
对 / 错
答案
- B
- 玉华仙宫居上头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 王维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庐山谣》与《玉华楼夜醮》: 都描绘了自然景观,但前者更注重表达诗人的情感,而后者则更强调道教的思想与神灵的存在。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歌大系》
- 《范成大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