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京乐 送叙彝上人北游》
时间: 2025-01-11 04:54:5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还京乐 送叙彝上人北游
—— 陈维崧 〔清代〕
绿杨外,瓢笠萧萧,唤渡春江尾。
想此情犹恋,斋厨樱笋,山园桃李。
向津楼斜倚。隔花鞭影回头指。
隐隐见,四百八十,南朝烟寺。
问师何意。将三春锦片年光,掷与江东,野外沙际。
况逢连岁关河,满斜阳荒亭衰垒。
怕他年又红鲤无书,金鸿少使。
欲倩神僧咒,为君禁住流水。
白话文翻译
在绿杨树的外面,轻便的瓢笠在微风中摇曳,呼唤着渡船驶向春江的尽头。
想起这份情感依旧留恋于此,斋厨中樱笋香气,山园里桃李芬芳。
我倚着渡口的楼台,隔着花丛看到马鞭影子回头指向。
隐约可见,四百八十座南朝的烟寺。
我问师傅这是什么意思。将这三春的美好时光,掷向江东,沙滩边缘。
况且遇到年年潮水汹涌,斜阳下荒凉的亭子和衰败的土垒。
怕到了明年又像红鲤鱼一样无书音讯,金鸿少有消息。
我想请神僧咒语,为你锁住这流水。
注释
- 瓢笠:一种轻便的斗笠,常用于渡船时遮阳。
- 斋厨:指的是清静的厨房,常用于修行之地。
- 南朝: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南朝时期,诗人可能在此表达对古代文化的向往。
- 红鲤无书:比喻音信全无,红鲤是传说中的鱼,常用来表示希望与期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维崧,清代诗人,生于康熙年间,字佩卿,号梅溪。以词闻名,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其诗词融合了古典韵味与个人情感,常常表达对故土的眷恋。
创作背景
《还京乐》是在送别友人叙彝北游时所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旅途的祝福以及对别离的惆怅。正值春天,诗中流露出对春光的珍惜与对未来的期盼。
诗歌鉴赏
《还京乐》是一首充满情感的送别诗,诗中通过描绘春江的美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恋恋不舍。开篇的“绿杨外,瓢笠萧萧”,生动地再现了春江边的自然风光,营造出一种轻松的氛围,仿佛在呼唤着水面上轻轻摇荡的船只。接着,诗人将目光投向过去,回忆起斋厨中的樱笋与山园中的桃李,暗示着对美好生活的留恋。
而“向津楼斜倚,隔花鞭影回头指”,展现了诗人对友人即将远行的复杂心情,既有对友人的眷恋,也有对未来的期待。诗中的“隐隐见,四百八十,南朝烟寺”,则是诗人对历史的追忆与文化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细腻,通过自然景物与人事交融的描写,构建了一幅春江送别的美丽画卷,使人感受到离别的无奈与对未来的希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绿杨外,瓢笠萧萧,唤渡春江尾。
描绘春天的江边景色,轻便的斗笠在微风中摇曳,仿佛在呼唤渡船。 -
想此情犹恋,斋厨樱笋,山园桃李。
表达对美好时光的留恋,提到斋厨的樱笋和山园的桃李,象征着清幽与自然的和谐。 -
向津楼斜倚。隔花鞭影回头指。
诗人倚靠在渡口的楼台,看到马鞭的影子回头指向,表现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 -
隐隐见,四百八十,南朝烟寺。
通过“南朝烟寺”引发对历史的思考,体现文化的深厚。 -
问师何意。将三春锦片年光,掷与江东,野外沙际。
表达对未来的思考,想要将春天的美好时光送给友人。 -
况逢连岁关河,满斜阳荒亭衰垒。
描绘自然景象,强调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无常。 -
怕他年又红鲤无书,金鸿少使。
表达对未来音信全无的忧虑,红鲤与金鸿象征着期望与失落。 -
欲倩神僧咒,为君禁住流水。
最后表达希望通过神灵的力量来锁住这美好的时光与感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红鲤无书”比喻音信全无,生动形象。
- 对仗:整首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添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如“唤渡春江尾”,将自然景物赋予了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对春江美景的描绘,结合对友人离别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珍惜与对友人的祝福,流露出浓厚的人情味和对未来的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绿杨:象征春天与生机,传达出一种温暖的情感。
- 瓢笠:代表轻松的生活状态,带有游历的意味。
- 樱笋、桃李:象征自然的美好与丰收,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 南朝烟寺:代表历史文化的深厚,激发对往昔的回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瓢笠”是什么? A. 一种轻便的斗笠
B. 一种古代乐器
C. 一种植物 -
诗人对南朝的描述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历史的敬仰
B. 对未来的恐惧
C. 对个人生活的无奈 -
“怕他年又红鲤无书,金鸿少使”中的“红鲤”象征着什么? A. 期望和希望
B. 音信全无
C. 旅行的乐趣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江城子·密州出猎》 - 苏轼
- 《送友人》 - 李白
诗词对比
- 《还京乐》与《送友人》:两者都涉及送别的主题,但《还京乐》更加注重自然与历史的结合,而《送友人》则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直接表达。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文学大辞典》
- 《诗词鉴赏与解析》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深入理解《还京乐》的诗意与情感,增进对古典诗词的欣赏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