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曾少卿》

时间: 2024-09-19 22:06:25

我诵茶山诗,不识茶山面。

今朝逢嫡孙,论诗得关键。

李杜不再传,苏黄才一见。

茶山子有孙,夜光同一串。

故家妙人物,笔底波澜健。

何当直两锋,看取空中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曾少卿
作者: 姜特立 〔宋代〕

我诵茶山诗,不识茶山面。
今朝逢嫡孙,论诗得关键。
李杜不再传,苏黄才一见。
茶山子有孙,夜光同一串。
故家妙人物,笔底波澜健。
何当直两锋,看取空中箭。


白话文翻译:

我吟诵《茶山》的诗,却不知茶山的真面目。今天偶遇你的嫡孙,讨论诗歌时得到了关键的启示。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已经不再流传,只有苏轼和黄庭坚的作品才得以一见。茶山的子孙,正如夜空中的星星,闪耀着同样的光芒。故乡的那些杰出人物,在笔下波澜壮阔,才华横溢。什么时候才能拔出那两把锋利的箭,来瞄准空中的目标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吟诵,朗读。
  • 茶山:诗的主题,指代某个地方或象征。
  • 嫡孙:正宗的孙子,通常指家族中的优秀后代。
  • 关键:关键的道理、启示。
  • 李杜:指李白和杜甫,两位伟大的诗人。
  • 苏黄:指苏轼和黄庭坚,两位著名的宋代诗人。
  • 夜光:象征着光明和希望。
  • 故家:指故乡或家族。
  • 波澜健:形容诗文的气势宏伟。
  • 直两锋:形容锋利的箭,直指目标。

典故解析:

  • 李杜:李白和杜甫是唐代的著名诗人,他们的诗在后世广为传颂。
  • 苏黄:苏轼和黄庭坚是宋代的著名词人,代表了宋词的高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姜特立,字子熙,号若水,宋代诗人,以其才华横溢和对诗歌的深刻理解而著称。他的诗风清新洒脱,常以自然和生活为题材,融入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姜特立与曾少卿的交往中,表达了对后辈才俊的欣赏和对古典诗歌的思考,体现了诗人与后辈之间的欣赏和交流。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对话的形式展开,表面上是与曾少卿的交流,实际上是对诗歌本质的探讨和对文化传承的思考。开头几句通过对“茶山诗”的吟诵,表达了诗人对诗歌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但又带有一种对未知的迷茫之感。接下来,诗人提到“今朝逢嫡孙”,这是对曾少卿的赞赏,表明他在诗歌上有独到的见解。

通过“李杜不再传,苏黄才一见”,诗人表达了对古代诗人的敬仰以及对当代诗人的期望,暗示着即使古代诗歌辉煌,但真正能传承下去的却是现代的才俊。接下来的几句则是对“故家”的追忆与对后辈的期待,展现了诗人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与希冀。

整体而言,这首诗在平和的语气中透出深刻的思考,既有对古代文学的怀念,又有对未来的期待,表现出一种文化自觉和责任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我诵茶山诗,不识茶山面:表达了对茶山诗的热爱,但又对其真正面貌的无知,暗示诗人对自身局限的自省。
  2. 今朝逢嫡孙,论诗得关键:意指与曾少卿的相遇让他获得了对诗歌的新见解,体现了交流的重要性。
  3. 李杜不再传,苏黄才一见:对古代诗人的敬仰与对当代杰出诗人的认可,反映出文化传承的变化。
  4. 茶山子有孙,夜光同一串:以夜光比喻后辈的才华,暗示后辈与前辈的血脉相承。
  5. 故家妙人物,笔底波澜健:赞美故乡的杰出人物,强调文学创作的力量与气势。
  6. 何当直两锋,看取空中箭: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希望能有所作为,直指目标。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夜光”比作后辈的才华,形象生动。
  • 对仗:如“李杜”与“苏黄”,形成鲜明对比,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古诗的吟诵、对后辈的赞美以及对文化传承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诗歌的热爱与对后辈的期望,体现了文化自觉和责任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茶山:象征自然与诗歌的灵感源泉。
  • 嫡孙:代表优秀的后代,寄托了对未来的希望。
  • 夜光:象征着希望、才华与光明的未来。
  • :象征着目标与追求,寓意着直面挑战的勇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我诵茶山诗”中的“茶山”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茶叶
    B. 一个地方或象征
    C. 诗歌的风格

  2. 诗中提到的“嫡孙”是谁的后代?
    A. 李白的后代
    B. 曾少卿的后代
    C. 苏轼的后代

  3. “李杜不再传”意味着什么?
    A. 李白和杜甫的诗不再流传
    B. 李白和杜甫的诗仍然流传
    C. 诗人对李白和杜甫的否定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 《水调歌头》 苏轼

诗词对比:

  • 姜特立的《赠曾少卿》与苏轼的《水调歌头》均表达了对时光与后辈的思考,但前者更侧重于对后辈的赞美与期待,后者则更侧重于对人生的感慨与哲理探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