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雨江干不肯晴,大江栎岸转雷霆。山头方丈浑无事,扫地焚香看佛经。
白话文翻译: 春雨绵绵,江边天色不肯放晴,大江岸边的栎树下雷声轰鸣。山头的方丈悠闲无事,扫着地,焚着香,看着佛经。
注释:
- 春雨江干:春天的雨水在江边。
- 不肯晴:指雨不停,天不晴。
- 大江栎岸:大江边的栎树。
- 转雷霆:雷声轰鸣。
- 山头方丈:山上的寺庙住持。
- 浑无事:完全无事,非常闲适。
- 扫地焚香:打扫卫生并焚香,表示虔诚和清净。
- 看佛经:阅读佛教经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这首诗可能是张耒寄给陈州(今河南淮阳)的朱教授,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当时张耒可能因公务或私事与朱教授有所交往,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问候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雨绵绵、雷声轰鸣的自然景象,以及山头方丈的闲适生活,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意境。前两句写自然之景,春雨不停,雷声轰鸣,给人一种压抑和不安的感觉;后两句写人文之景,方丈扫地焚香,看佛经,显得宁静而超脱。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也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雨江干不肯晴:描绘春雨绵绵,天色不肯放晴的景象,给人一种压抑和沉闷的感觉。
- 大江栎岸转雷霆:写大江边的栎树下雷声轰鸣,增强了自然界的动感和力量感。
- 山头方丈浑无事:转向人文景象,山头的方丈完全无事,显得悠闲自在。
- 扫地焚香看佛经:具体描写方丈的日常活动,扫地焚香,看佛经,展现了宁静和虔诚的生活状态。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自然景象的动感和方丈的宁静生活形成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 拟人:“不肯晴”赋予春雨以人的情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人文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思念。诗中的自然景象和人文活动相互映衬,形成了一种和谐的意境,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友情的珍视。
意象分析:
- 春雨:象征着连绵不断的思念和情感。
- 雷霆:象征着自然的力量和变化。
- 方丈:象征着宁静和超脱的生活状态。
- 扫地焚香:象征着虔诚和清净的生活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春雨江干不肯晴”中的“不肯晴”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 诗中“山头方丈浑无事”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忙碌 B. 悠闲 C. 焦虑
- 诗中“扫地焚香看佛经”中的“扫地焚香”象征着什么? A. 忙碌 B. 虔诚 C. 懒散
答案: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推荐阅读张耒的其他作品,如《秋夕》、《夜泊牛渚怀古》等,这些作品同样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文的深刻感悟。
诗词对比: 可以与杜甫的《春望》进行对比,两者都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杜甫的诗更多表现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而张耒的诗则更多表现了对个人情感和生活状态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
- 《张耒诗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