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松深烟锁迳,月冷水明楼。
日涨沧溟窄,山阴古木秋。
琴书超物表,气宇识神游。
突兀东南壮,乾坤第一流。
白话文翻译:
松林深处,烟雾缭绕锁住小径,月色冷清,水面映照着明亮的楼阁。
潮水涨起,渤海变得狭窄,山的阴面古木在秋天显得苍翠。
琴声书声超越了物质的表面,气度神采揭示出心灵的游历。
高耸入云的东南山峦,乃是天地间最壮丽的风景。
注释:
字词注释:
- 松深:指松树茂密的地方。
- 烟锁迳:烟雾缭绕,锁住小路。
- 明楼:明亮的楼阁。
- 沧溟:大海,指渤海。
- 古木:古老的树木,象征岁月的沉淀。
- 琴书:琴声和书本,象征文化和艺术。
- 气宇:气度和神采。
- 突兀:高耸而突出。
- 第一流:指最为出色、壮丽。
典故解析:
- 此诗中提到的“琴书”可以理解为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强调了文人对音律与文学的追求。
- “乾坤第一流”则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壮丽景色的赞美,表现出对山水的崇敬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过,宋代词人,字景升,号云溪。他的诗词风格清新脱俗,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刘过的作品多表现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刘过游历东南名山时,受自然景色的启发而作,表达了他对山水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诗中自然景致与个人情感的交融,反映了当时文人对自然的崇尚和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幽高远的自然环境,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松林、烟雾、明月和古木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开篇的“松深烟锁迳”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的美丽,也隐喻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宁静与思考。结合“月冷水明楼”之句,水面反射的明楼与月光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宁静优雅的画面。
在后面的描写中,诗人将日涨和沧溟的变化与自然的广阔紧密相连,显示了自然的力量与生命的无常。古木在秋天的映衬下,更显得苍劲有力,给人以时光流逝的感受。
最后两句“琴书超物表,气宇识神游”则带出了诗人对文化的推崇与精神的追求,诗人通过琴声和书香超越了物质的桎梏,达到了精神的自由。整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的赞美,也是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高远的志向与独特的气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松深烟锁迳:描绘了松树茂密的景象,烟雾缭绕,给小路带来了一种神秘感。
- 月冷水明楼:月光洒在水面上,映照出楼阁的明亮,形成对比,增加了诗的层次感。
- 日涨沧溟窄:潮水上涨,海面变得狭窄,暗示了自然的无常与变化。
- 山阴古木秋:秋日的山阴下,古木显得更加苍老,传递出一种岁月的沧桑感。
- 琴书超物表:琴声和书香超越了物质的表象,展现了诗人对精神世界的向往。
- 气宇识神游:诗人的气度与神采,透过艺术的探索,达到了心灵的自由。
- 突兀东南壮:东南的山峦高耸,气势磅礴,象征了自然的伟大。
- 乾坤第一流:赞美自然景观的壮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仰。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琴书比作精神的追求,突出文化的价值。
- 对仗:整首诗通过平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山水、琴书等意象,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理想的追求。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自然的壮丽与个人的精神追求展开,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文化的崇尚,传达出一种超越物质的理想与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松:象征坚韧与长寿,寓意风骨与品格。
- 月:象征宁静与清幽,反映诗人的内心世界。
- 水:象征柔情,寓意生命的流动与变化。
- 古木:象征历史与沧桑,反映时间的沉淀。
- 琴书:象征文化与艺术,体现了文人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松深烟锁迳”中的“烟”指的是什么?
- A. 水
- B. 烟雾
- C. 火
-
“琴书超物表”的意思是:
- A. 音乐和书本超越了物质的表象
- B. 音乐和书本都是物质的东西
- C. 音乐和书本没有关系
-
诗人如何描述东南的山峦?
- A. 矮小
- B. 突兀壮丽
- C. 平坦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系列,表达对自然与隐逸生活的追求。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景色,体现文人情怀。
诗词对比:
- 刘过《和大参相公》 vs 王维《山居秋暝》: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刘过更强调个人的精神追求,王维则更多表现出自然的静谧与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关于宋代诗人的作品集。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对古典诗词的解析和鉴赏技巧。
- 《刘过评传》:详细介绍刘过生平及其作品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