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史鲁公》

时间: 2025-01-27 03:24:16

经济由身致,安危主意深。

威名振华夏,岁月付山林。

世望一老在,天胡二竖侵。

盖棺公论定,不泯是人心。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挽史鲁公
李曾伯 〔宋代〕
经济由身致,安危主意深。
威名振华夏,岁月付山林。
世望一老在,天胡二竖侵。
盖棺公论定,不泯是人心。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史鲁公的追思与缅怀。诗的开头指出,经济的富足是由个人的努力所带来的,而安危则是需要深思熟虑。接着,鲁公的威名传遍华夏,岁月将他的事迹埋藏在山林之间。人们对他的期望仍然存在,但有些人却妄图侵犯他的声誉。最后,诗人认为鲁公的功绩在盖棺之后就会被公论所定,不会消失于人心之中。

注释:

  • 经济:指个人的经济状况或能力。
  • 安危:指安定和危险,安危在此暗示着政治局势的变化。
  • 威名:声望和名声。
  • 华夏:指中国,古代称谓。
  • 岁月:时间的流逝。
  • 世望:世人对某人的期望和信任。
  • 二竖:指坏人或不肖之徒。
  • 盖棺公论:比喻在死后,人们对其生平事迹的评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曾伯是宋代的一位诗人,以其作品中表现的深厚情感和对社会时事的关心而著称。他的诗风格多样,既有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有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在对史鲁公的怀念和追悼中创作的,鲁公是一位在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角色,诗人借此表达对其一生的敬仰与对当下社会的忧虑。

诗歌鉴赏:

《挽史鲁公》是一首充满情感的悼亡诗,诗中不仅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也包含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诗的开头通过“经济由身致,安危主意深”两句,强调了个人努力与思考的重要性,暗示在社会动荡的背景下,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安危是紧密相连的。接着,诗人通过“威名振华夏”描绘出鲁公的伟大和影响力,突显了他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然而,诗中提到的“天胡二竖侵”则是对当今社会不良现象的批判,反映了诗人对鲁公声誉的忧虑。最后一句“盖棺公论定,不泯是人心”则传达了诗人对鲁公功绩不灭的坚定信念,强调了历史评价的重要性和人们对美好品德的追求。整首诗在情感的流露中融入了对社会的思考,既有对个体的悲悯,也有对历史的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经济由身致:强调个人努力与经济成就之间的关系。
    • 安危主意深:安危局势需要深思熟虑,暗示政治环境的不确定性。
    • 威名振华夏:鲁公的名声在华夏大地上广为流传。
    • 岁月付山林:时间的流逝使得鲁公的事迹被掩埋在岁月之中。
    • 世望一老在:尽管鲁公已逝,世人对他的期待与信任依然存在。
    • 天胡二竖侵:形容不良之人对鲁公声誉的妄图侵犯。
    • 盖棺公论定:在鲁公身后,世人对他的评价最终会形成共识。
    • 不泯是人心:鲁公的美德和成就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使得诗句更加工整美丽。
    • 隐喻:通过“二竖”来隐喻那些对鲁公声誉有恶意的人。
    • 夸张:用“威名振华夏”夸大了鲁公的影响力。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对鲁公的悼念,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对当今社会现象的反思,同时强调了真实的人心与历史评价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 经济:象征着个人能力和社会发展。
  • 安危:代表着社会的稳定与动荡。
  • 威名:象征着人们的声誉与影响力。
  • 岁月: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变迁。
  • 世望:象征着民众的期待与信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二竖”是指: A. 好人
    B. 壞人
    C. 志同道合的人
    D. 年轻人

  2. 诗的主题主要围绕: A. 个人奋斗
    B. 社会动态
    C. 人物悼念与反思
    D. 自然景色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的含义是: A. 人心易变
    B. 历史会遗忘
    C. 人心永存于心
    D. 功绩无所谓

答案

  1. B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春望》与《挽史鲁公》都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和社会环境的思考,但《春望》更多地关注国家的兴亡,而《挽史鲁公》则专注于对个体的追思与缅怀。两者都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的关怀和对历史的深刻理解。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古诗文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