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槿》
时间: 2025-01-27 03:52:2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槿
风露飒已冷,天色亦黄昏。
中庭有槿花,荣落同一晨。
秋开已寂寞,夕陨何纷纷。
正怜少颜色,复叹不逡巡。
感此因念彼,怀哉聊一陈。
男儿老富贵,女子晚婚姻。
头白始得志,色衰方事人。
后时不获已,安得如青春。
白话文翻译:
秋风和露水已经变得寒冷,天色也渐渐昏暗。
中庭盛开的槿花,荣华与凋零同在一个早晨。
秋天的花开已经显得寂寞,夕阳的落花是何等纷乱。
我正怜惜花的颜色渐少,又叹息时光不肯停留。
感受到此情此景,我不禁想到往昔,怀念一下。
年少的男子到老时能富贵,女子则常常晚婚。
头发白了才开始得志,容颜衰老之后才有人事。
到那时不能再挽回,又怎能如青春般自在呢?
注释:
- 飒:形容风声,清凉的样子。
- 槿花:即秋槿,常在秋季开花,象征着短暂的美丽。
- 荣落:指花的盛开与凋落,象征生命的无常。
- 逡巡:表示留恋、徘徊的意思。
- 晚婚姻:指女子晚年结婚的现象,常见于古代社会。
典故解析:
- "男儿老富贵,女子晚婚姻":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性别观念,男性在年长后往往能获得财富地位,而女性则面临晚婚的现实,体现了社会对男女不同的期待和评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政治家,以其通俗易懂的诗风著称。白居易的诗作多关注社会现实,表现民生疾苦,尤以《琵琶行》和《长恨歌》最为人知。
创作背景:
《秋槿》作于白居易晚年,表现他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此时的他已历经沧桑,心中有对青春的怀念与对岁月的叹息。
诗歌鉴赏:
《秋槿》通过描绘秋天的槿花,表达了白居易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诗人通过“风露飒已冷,天色亦黄昏”传达出秋天的凉意和傍晚的宁静,营造出一种寂寞的氛围。接着,槿花的盛开与凋落成为诗的中心意象,象征着生命的脆弱和短暂。
诗中“秋开已寂寞,夕陨何纷纷”一句,表露出诗人对秋天的槿花感到寂寞的情感,夕阳下的落花更是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无奈与流逝。接下来的几句则转向个人感悟,表达了对年华老去的无奈与思考。这里,白居易不仅仅是在描写自然景色,更是在映射自己的人生经历,尤其是对青春、事业和爱情的深刻感慨。
最后,诗人以“后时不获已,安得如青春”作为总结,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令人感受到一种对逝去岁月的无奈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风露飒已冷,天色亦黄昏。
描写秋天的寒冷与黄昏的宁静,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 -
中庭有槿花,荣落同一晨。
指出庭院中盛开的槿花,象征着生命的盛衰同在。 -
秋开已寂寞,夕陨何纷纷。
表达秋天槿花的寂寞,夕阳下落花纷纷,反映生命的无常。 -
正怜少颜色,复叹不逡巡。
诗人怜惜花的颜色渐少,感叹时光不肯停留。 -
感此因念彼,怀哉聊一陈。
受到此情此景的启发,诗人回忆往昔,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
男儿老富贵,女子晚婚姻。
反映古代社会对男女的不同期待与评价。 -
头白始得志,色衰方事人。
传达了诗人对年老之后才有所成就的无奈感。 -
后时不获已,安得如青春。
表达对青春的怀念与对时光流逝的惋惜。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男儿老富贵,女子晚婚姻”。
- 比喻:槿花的荣落比喻人生的兴衰,富有深意。
- 拟人:通过“怜惜”“叹息”等情感词汇,使自然景象富有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围绕着对生命无常的感慨,表达了对青春流逝的惋惜以及对人生经历的深刻思考。诗人借助秋天的槿花映射人生,传达出一种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槿花:象征着短暂的美丽与生命的无常。
- 秋天:代表着生命的衰退与时光的流逝。
- 黄昏:象征着生命的晚期,营造出一种惆怅的情感。
文化内涵:
槿花在中国文化中常被用来比喻青春与生命的短暂,秋天则是衰老的象征,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衰老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秋槿》的作者是(A.李白 B.白居易 C.杜甫)
- 诗中“男儿老富贵,女子晚婚姻”反映了(A.男女平等 B.古代性别观念 C.人生哲学)
- 诗中主要意象是什么?(A.月亮 B.槿花 C.秋风)
答案:
- B.白居易
- B.古代性别观念
- B.槿花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描绘春天的生机与国破家亡的对比,反映诗人对时事的感慨。
- 《静夜思》(李白):抒发对故乡的思念,展现了对时光与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秋槿》 vs 《红叶》(同样描绘秋天的景象)
《秋槿》侧重于生命的短暂与人事的无奈,而《红叶》则更多地表现了秋天的美丽与凄凉,两者在情感基调上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白居易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