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石》
时间: 2025-01-27 04:01:1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青石一两片,白莲三四枝。
寄将东洛去,心与物相随。
石倚风前树,莲栽月下池。
遥知安置处,预想发荣时。
领郡来何远,还乡去已迟。
莫言千里别,岁晚有心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几片青石和几枝白莲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他将这些美好的自然景物寄托给东洛,心中的情感随着这些物品一同去往。青石依靠在风中的树旁,白莲种植在月光下的池塘里。远远地,我知道它们的安置之处,心中也在想象它们发荣的时节。归来的路途并不遥远,而我回乡的时机却已迟了。不要说千里之外的分别,在岁末时节,我仍然心怀期盼。
注释:
- 青石:青色的石头,象征坚韧与稳重。
- 白莲:白色的荷花,象征纯洁与高雅。
- 东洛:指东边的洛阳,是当时的重要城市,诗人将物寄于此以表达思念之情。
- 心与物相随:心中的情感和物品一起寄托,表达思乡的情感。
- 遥知安置处:远远地知道这些物品所安置的地方。
- 岁晚有心期:岁末时节仍然心怀希望与期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风格平易近人,常关注民生疾苦,善于用通俗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白居易晚年,他在官场上经历了多次波折,对故乡的思念愈发深厚。作品反映了他对自然的喜爱和对故乡的思恋,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
诗歌鉴赏:
《莲石》是一首抒情诗,表面上描绘了青石和白莲的自然景象,实际上蕴含了作者深厚的思乡之情。诗中以青石和白莲为象征,青石的坚韧和白莲的纯洁相结合,构成了一幅清新而又富有哲理的画面。作者将自身的情感寄托于自然物象中,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全诗情感真挚,语言简洁,生动地刻画出自然的美丽与诗人的思绪。特别是在提到“寄将东洛去,心与物相随”时,诗人以物寄情,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无尽思念。通过“遥知安置处,预想发荣时”,诗人展现了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尽管身在他乡,却仍心系故土。
整首诗在用词上简练而富有画面感,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希望。尤其是“岁晚有心期”,将思念之情推向高潮,表达了尽管岁月流逝,心中依然怀有对故乡的期盼与眷恋。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青石一两片,白莲三四枝。”:简单的自然描写,通过少量的景物展现出一种宁静和美好。
- “寄将东洛去,心与物相随。”:表达了将自己的思念与情感寄托于这些物品之中。
- “石倚风前树,莲栽月下池。”:描绘了青石与白莲在自然中的位置,增添了诗的意境。
- “遥知安置处,预想发荣时。”:诗人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同时又体现出对现在的无奈。
- “领郡来何远,还乡去已迟。”:反映了诗人对归乡的渴望,却因种种原因而感到迟滞。
- “莫言千里别,岁晚有心期。”:强调了即使相隔千里,心中依然怀有对故乡的期望。
-
修辞手法:
- 比喻:青石和白莲象征着坚韧与纯洁,暗示诗人对故乡情感的坚贞。
- 拟人:将“心与物相随”赋予情感,使得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产生共鸣。
- 对仗:在结构上形成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反映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与渴望,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意象分析:
- 青石:象征坚韧、稳定,代表着诗人的内心情感。
- 白莲:象征纯洁、高雅,寄托着对故乡的美好情感。
- 风前树:自然元素的描写,增添了诗的意境。
- 月下池:静谧的环境,强调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青石和白莲分别象征什么?
A. 坚韧与纯洁
B. 美丽与悲伤
C. 富贵与贫穷
D. 快乐与忧愁 -
“莫言千里别”中的“千里”指代什么?
A. 路途遥远
B. 时间久远
C. 心灵的距离
D. 财物的分离 -
诗人对于故乡的感情是怎样的?
A. 冷漠
B. 思念与渴望
C. 失望
D. 无所谓
答案:
- A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 《月夜忆舍弟》杜甫:对兄弟的思念与对故乡的感怀。
诗词对比:
- 白居易的《莲石》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虽然主题相似,但前者侧重于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内心的寄托,而后者则更突出人际关系的深刻感情与忧虑。
参考资料:
- 《白居易诗选》
- 《唐诗三百首》
- 《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