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袁相书》

时间: 2025-01-29 00:01:33

谷苗深处一农夫,面黑头斑手把锄。

何意使人犹识我,就田来送相公书。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得袁相书

作者: 白居易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谷苗深处一农夫,
面黑头斑手把锄。
何意使人犹识我,
就田来送相公书。

白话文翻译:

在稻谷深处,有一个农夫,
他脸色黝黑,头上有斑点,手中握着锄头。
为什么会有人认得我呢?
竟然特意跑到田间来送信给相公?

注释:

  • 谷苗:指稻谷的幼苗。
  • 农夫:指从事农业劳动的人。
  • 面黑:形容农夫因长期在田间劳作而晒黑的面庞。
  • 头斑:可能指农夫头发中夹杂的白发或头上有污垢。
  • 相公:古代对官员的尊称,在这里指代诗人自己。

典故解析:

  • 相公书:这里的“相公”特指袁相公,反映了诗人与袁相公的关系,以及农夫为其送信的情景,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官员的崇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深刻的社会关怀而闻名,作品广泛涵盖政治、社会、生活、爱情等各个方面。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白居易与袁相公的友好交往中,表现了农民对文人的尊敬与信任,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土人情以及农民对知识分子的依赖。


诗歌鉴赏:

《得袁相书》是一首描写农民与文人之间微妙关系的诗。诗中,农夫在田间辛勤劳作,面黑头斑的形象生动地体现了其艰苦的生活。尽管农夫的身份卑微,却因有信而显得不平凡。诗的开头用“谷苗深处”营造了一个宁静的田野场景,随后转入农夫的自述,展现了他在劳作之余的思考与疑惑。农夫自问为何会被认出,体现了他对自身身份的反思和对文人世界的向往。最后的“就田来送相公书”则表达了他对袁相公的尊敬和对知识的渴望,反映了农民对社会上层的认同与期待。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实,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唐代农民对知识的尊重与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谷苗深处一农夫:描绘农夫在田间辛勤耕作的情景,展现其生活状态。
  2. 面黑头斑手把锄:通过对农夫外貌的描写,传达出其艰辛的劳动成果。
  3. 何意使人犹识我:农夫感到惊讶,反映出他对自己身份的自我认知。
  4. 就田来送相公书:强调了农夫与文人之间的联系,显示出对知识的尊重。

修辞手法:

  • 对偶:例如“面黑头斑”与“手把锄”的对比,增强了节奏感。
  • 形象描写:通过农夫的外貌反映其生活境遇,使读者感同身受。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农民对知识分子的尊重与渴望,反映社会阶层间的微妙关系和对文化的追求。


意象分析:

  • 谷苗:象征着生长与希望,代表着农民的辛勤与生活的希望。
  • 锄头:象征着劳动与努力,体现了农民的勤劳本质。
  • 相公书:象征着文化与知识,反映了农民对文人的仰慕。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农夫的外貌特征是怎样的?
    A. 面白手嫩
    B. 面黑头斑
    C. 面红耳热

  2. “相公”在诗中指的是谁?
    A. 农夫
    B. 官员
    C. 诗人

  3. 本诗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A. 对农业的热爱
    B. 对知识分子的尊重
    C.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可以将白居易的《得袁相书》与杜甫的《春望》进行比较,两者都反映了对社会的关注,但白居易更多地强调了农民的身份与尊严,而杜甫则聚焦于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苦痛。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全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