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 珊儿弥月,赋怀素君》
时间: 2025-01-11 02:24:0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木兰花慢 珊儿弥月,赋怀素君
作者: 谢觐虞〔近代〕
喜一天晓色,曾画否翠眉峰。
想经月恹恹,者番梳洗,环佩犹慵。
相携纵添雏鹤,怕梅花不似旧时红。
指点晴暄庭院,也应说著征鸿。
蓝桥郑重乞相逢,往事记重重。
怎未到封侯,一般轻别,著此惺忪。
剧怜报伊何计,况万千翻累慰飘蓬。
私检客中腰带,新宽说与卿同。
白话文翻译:
在这清晨的曙光中,曾几何时我描绘过那翠绿色的眉峰。
想起经过的日子,心情沉闷,洗漱打扮后,耳边的环佩还显得懒散。
你我携手共赏雏鹤,唯恐梅花已不再如昔日那般鲜艳。
指点着阳光明媚的庭院,也许会提到那征途中的鸿雁。
在蓝桥上郑重地请求再相聚,往昔的回忆层层叠叠。
为何还未能封侯?不过是轻易分别,我的眼神依然朦胧。
我多么怜惜该如何回报你,何况这万千的牵挂如同飘荡的蓬草。
私下检查客人的腰带,宽松些许,告诉你我与你同在的心情。
注释:
- 晓色: 清晨的光色,清晨的曙光。
- 翠眉峰: 形容眉毛如翠色的山峰,形象地描绘了女子的美丽。
- 恹恹: 形容懒散、无精打采的样子。
- 环佩: 古代女子佩戴的装饰品,常用于形容女子的娇美。
- 雏鹤: 指幼小的鹤,象征纯真和美好的情感。
- 梅花不似旧时红: 表达对往日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状的不满。
- 征鸿: 指归雁,象征远方的思念。
- 蓝桥: 典出《红楼梦》,常指男女相会之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谢觐虞,近代诗人,擅长词作,情感细腻,常以个人情感为主线,表现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个人感情与社会环境交织的时期,表现了对爱情的思念与现实的无奈,折射出诗人在生活中对美好情感的追求与对过往时光的怀念。
诗歌鉴赏:
《木兰花慢》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词作,透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望与对往昔时光的追忆。开篇的“喜一天晓色”便给人一种清新而柔和的感觉,似乎在唤醒内心深处的柔情。随着诗歌的发展,诗人回忆起过去的美好时光,描绘出女子的妩媚与娇羞,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怀念。
整首词中,诗人通过自然景物与人物情感的结合,使得诗歌更具生动性。比如“怕梅花不似旧时红”,不仅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追忆,更进一步引发了对现实的无奈和惆怅。诗中的“蓝桥”作为相会的象征,承载了诗人对重逢的渴望与期待,同时也暗示了人际关系的复杂与微妙。
在情感的层面上,诗人不仅表现了个人情感的孤独与无奈,也反映了一个时代背景下人们情感的共鸣。整首词以清丽的语言与细腻的情感,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思念与期待的情境中,感受到那份难以言喻的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喜一天晓色,曾画否翠眉峰。”——清晨的光色让我感到愉悦,曾经画过的那眉峰是否依旧美丽。
- “想经月恹恹,者番梳洗,环佩犹慵。”——回想起这些日子心情沉闷,今天打扮之后,耳环仍显得懒散。
- “相携纵添雏鹤,怕梅花不似旧时红。”——携手共赏雏鹤,却害怕梅花不再如昔日那般鲜艳。
- “指点晴暄庭院,也应说著征鸿。”——指着阳光明媚的庭院,难免提及远方的鸿雁。
- “蓝桥郑重乞相逢,往事记重重。”——在蓝桥上郑重请求再相聚,往事如重重叠叠的云彩。
- “怎未到封侯,一般轻别,著此惺忪。”——为何未能封侯,轻易的别离让我眼神朦胧。
- “剧怜报伊何计,况万千翻累慰飘蓬。”——我多么怜惜该如何回报你,何况这万千的牵挂如同飘荡的蓬草。
- “私检客中腰带,新宽说与卿同。”——私下检查客人的腰带,宽松些许,告诉你我与你同在的心情。
修辞手法:
- 比喻: 将“梅花”比喻为过去的美好,突出对时光的怀念。
- 拟人: “环佩犹慵”赋予了无生命的物品以人的情感,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 词中多处使用对仗句式,增强了词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浓郁的情感,表现了对爱情的渴望、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思考。诗人在对比中感受到生命的无常与情感的珍贵,传达出一种深沉的思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晓色: 象征新生与希望。
- 翠眉峰: 代表美丽与青春。
- 梅花: 象征美好却易逝的时光。
- 征鸿: 代表思念与远方的渴望。
- 蓝桥: 相聚与重逢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晓色”在诗中代表什么? A. 傍晚的光色
B. 清晨的光色
C. 夜晚的星光
D. 黄昏的余晖 -
诗中提到的“梅花”象征什么? A. 友情
B. 美好时光
C. 生命的脆弱
D. 未来的希望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相见欢》李煜
- 《声声慢》李清照
诗词对比:
- 《相见欢》与《木兰花慢》对比:两者均表达了对爱情的思念与对时光的感慨,但李煜的作品更侧重于直接的情感表达,而谢觐虞的词则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出一种复杂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
- 《词学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