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经洞》
时间: 2024-11-10 06:18:0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平生山水癖,遐往心独歖。
採秀凌丹丘,忽遇白云子。
腰剑苍龙活,野袂青霞起。
邀我石洞行,共坐啗石髓。
架有黄庭经,犹有东晋纸。
粲若锥画沙,其字大如指。
口传却老术,长跪与进履。
吾心在魏阙,焉给得薪水。
白话文翻译
我自小就爱山水,常常心中向往游历。
在这秀丽的丹丘上,忽然遇到了白云子。
他腰间佩剑,仿佛苍龙在游动,
身披的野袂在青霞中飘起。
他邀请我一起去石洞游玩,共同品尝那石髓。
石洞中架着《黄庭经》,还有东晋的纸张。
字迹清晰如同用锥子画在沙子上,字大得像手指一样。
他口传古老的道理,我长跪着恭敬地听从。
我的心却在魏阙,难以获得那丰厚的薪水。
注释
- 山水癖: 对山水景色的热爱。
- 白云子: 可能指道士或隐士,常在云间活动的形象。
- 腰剑苍龙活: 形容佩剑之人气宇轩昂。
- 青霞: 形容美丽的云彩。
- 啗石髓: 品尝石中的精华,意在享受自然之美。
- 黄庭经: 道教经典,象征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 东晋纸: 代表着古代文化的传承。
- 口传却老术: 口耳相传的古老道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胡融,宋代诗人,以山水诗闻名,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和隐逸生活,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道教文化的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隐居的生活中创作,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道教文化的探求,反映了当时文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黄经洞》是胡融的一首优秀山水诗,诗中融入了道教文化的元素,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的开头,诗人自述其“山水癖”,引出了他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表明了他渴望远足、探幽的心情。在这段旅程中,诗人遇到了一位“白云子”,这一形象不仅仅是一个道士,更是诗人理想中隐逸生活的代表。
诗中描绘了青山绿水的美丽景象,诗人通过“腰剑苍龙活,野袂青霞起”的描写,表现出白云子潇洒的风范和自然的灵动。接着,诗人与白云子一起进入石洞,分享宁静和智慧的时刻。诗中提到的《黄庭经》,不仅是一部道教经典,更是诗人追求精神境界的象征。
整首诗虽然描绘了宁静的自然环境,但结尾却隐含了一种忧虑。诗人心系魏阙,渴望获得社会地位与物质回报,这种矛盾感让人深思,既有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又有对现实无奈的叹息,形成了诗歌的深刻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平生山水癖,遐往心独歖。
诗人自幼对山水有着强烈的兴趣,心中常常向往远方的游历。 -
採秀凌丹丘,忽遇白云子。
在美丽的丹丘上游玩时,偶然遇见一位道士,称作白云子。 -
腰剑苍龙活,野袂青霞起。
这位道士佩戴着剑,神态如同活生生的苍龙,衣袂在青霞中轻扬。 -
邀我石洞行,共坐啗石髓。
白云子邀请我一起去石洞游玩,共同品尝那如同石髓般的美好。 -
架有黄庭经,犹有东晋纸。
石洞中架着《黄庭经》,还有东晋时期的纸张,象征着文化的传承。 -
粲若锥画沙,其字大如指。
字迹如同用锥子在沙子上刻画般清晰,字的大小犹如手指一般。 -
口传却老术,长跪与进履。
口头传授古老的道理,我恭敬地跪下聆听。 -
吾心在魏阙,焉给得薪水。
我的心思却在朝廷的高官厚禄之上,何时才能获得相应的报酬呢?
修辞手法
- 比喻: “腰剑苍龙活”形象生动。
- 对仗: “共坐啗石髓”与“邀我石洞行”形成对称。
- 夸张: 字体“大如指”,强调字迹之清晰。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矛盾。诗中展现的道教文化和隐逸生活,体现了诗人对精神追求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水: 象征自然与宁静。
- 白云子: 道教文化的代表,象征自由与智慧。
- 黄庭经: 文化的传承和精神的追求。
- 魏阙: 代表政治与物质,象征现实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胡融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
诗中提到的“白云子”象征什么? A. 道教文化
B. 山水风景
C. 现实生活 -
诗人对山水的态度是? A. 无所谓
B. 充满热爱
C. 只追求名利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胡融《黄经洞》与王维《山居秋暝》: 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胡融更侧重于道教文化的元素,而王维则更加强调宁静的心境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研究》
- 《道教文化与文学》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