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三日归溪上有作,简院内诸公》

时间: 2025-01-10 22:09:52

野外堂依竹,篱边水向城。

蚁浮仍腊味,鸥泛已春声。

药许邻人劚,书从稚子擎。

白头趋幕府,深觉负平生。

意思解释

正月三日归溪上有作,简院内诸公

原文展示

野外堂依竹,篱边水向城。
蚁浮仍腊味,鸥泛已春声。
药许邻人劚,书从稚子擎。
白头趋幕府,深觉负平生。

白话文翻译

在乡野的堂屋旁依靠着竹子,篱笆边的水流向城里。
蚂蚁在浮动,仍然带着腊肉的味道,海鸥在水面上漂浮,已经听到了春天的声音。
我让邻居来采药,书籍则由年幼的孩子来举着。
我白头苍苍奔向朝廷,深感对不起我这一生所追求的理想。

注释

  • 蚁浮:指蚂蚁在水面漂浮,寓意腊肉的脂香仍在,暗示冬天的余味。
  • 腊味:指腊肉的味道,表示过年时的饮食。
  • 鸥泛:海鸥在水面上漂浮,象征春天的到来。
  • 药许:指邻居来采药,表现了人际关系的和睦。
  • 书从稚子擎:书由小孩子举着,暗示传承与希望。
  • 白头:形容年老,代表作者的心境。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白头趋幕府”可以理解为对朝廷的追求,反映了作者对政治理想的追求与无奈。杜甫在历史上被誉为“诗圣”,他的一生充满坎坷,诗中流露出对自己追求理想的深刻反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以深刻的社会观察和人道主义精神著称,常常表现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正月初三,正值春节期间,表现了诗人对节日气氛的感受以及对人生理想的思考。在经历了动荡的社会环境后,杜甫在乡村中寻求内心的宁静,但却无法摆脱对政治的思索。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气息和日常生活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开头两句通过“野外堂依竹”和“篱边水向城”的描写,展现出一种清新自然的乡村生活,生活虽然简单,却充满了生机。随着春天的到来,蚂蚁和海鸥的出现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希望。接下来的两句则将目光转向人际关系和传承,邻里之间的和谐与孩子对书本的接触,暗示了知识与文化的传递。

然而,最后两句的转折却让整首诗的情感基调从宁静转向沉重。年迈的杜甫在奔赴朝廷的同时,感受到内心的失落与负担,显现出他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反思。整首诗在自然美与人生哲理之间徘徊,深入探讨了人类的渺小与伟大,让人产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野外堂依竹:表现了诗人身处自然之中,环境清幽。
  2. 篱边水向城:水流方向指向城市,暗示城市生活的存在。
  3. 蚁浮仍腊味:通过蚂蚁的活动,传达出冬天的余味,生活的延续。
  4. 鸥泛已春声:海鸥的出现寓意春天的到来,象征希望与新生。
  5. 药许邻人劚:邻里之间的友好关系,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和睦。
  6. 书从稚子擎:强调教育与传承的重要性。
  7. 白头趋幕府:表达诗人年老仍不忘追求理想的坚定。
  8. 深觉负平生:反思人生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感到失落。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野外堂依竹,篱边水向城”,对仗工整,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蚂蚁与海鸥的描写,使自然生动起来,传达情感。
  • 象征:水、春声、白头等意象,象征着生命的不同阶段与内心的感受。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与人际关系,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理想的追求,同时也表现出对现实的无奈与失落,主题深刻且富有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高洁、坚韧的品格。
  • :象征生命的流动与变化。
  • :象征勤劳与坚持。
  • :象征自由与希望。
  • 白头:象征年老与智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蚁浮仍腊味”指的是什么? A. 蚂蚁的活动
    B. 腊肉的气味
    C. 春天的来临
    D. 以上都是

  2. 诗中提到的“书从稚子擎”表达了什么? A. 年轻人对知识的渴望
    B. 书籍的重要性
    C. 教育与传承的主题
    D. 以上都是

  3. 诗人对朝廷的态度是: A. 满意的
    B. 忧虑的
    C. 无所谓的
    D. 期待的

答案

  1. D
  2. D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的另一首表现春天与人生感慨的诗。
  • 《月夜忆舍弟》: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具有相似的情感基调。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与《正月三日归溪上有作》在情感表达上均涉及对人生的思考,但李白更为浪漫,杜甫则沉重现实。

参考资料

  • 《杜甫诗全编》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