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雅·鼓钟》

时间: 2025-04-28 02:22:56

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

淑人君子,怀允不忘。

鼓钟喈喈,淮水湝湝,忧心且悲。

淑人君子,其德不回。

鼓钟伐鼛,淮有三洲,忧心且妯。

淑人君子,其德不犹。

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

以雅以南,以籥不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小雅·鼓钟》

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
淑人君子,怀允不忘。
鼓钟喈喈,淮水湝湝,忧心且悲。
淑人君子,其德不回。
鼓钟伐鼛,淮有三洲,忧心且妯。
淑人君子,其德不犹。
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
以雅以南,以籥不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鼓钟声响起的情景,淮水汹涌,心中忧虑且伤感。淑女和君子,心怀信任从未忘却。鼓钟的声音再次响起,淮水奔腾,心中忧伤且悲切。淑女和君子,其品德无可回首。鼓钟的声音如同打击乐器,淮水中有三座岛屿,心中忧虑更深。淑女和君子,其品德不变。鼓钟声清脆,伴随着瑟琴箫声,谐音共鸣。要保持优雅,秉持礼节,不可逾越。

注释:

  • 鼓钟:古代乐器,声响宏亮,用于仪式和典礼。
  • 淮水:指淮河,象征流动和变化。
  • 淑人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表现了对理想人格的向往。
  • 怀允不忘:怀有诺言,心中不忘。
  • 德不回/德不犹:品德坚定不移,表明对理想的执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小雅》是《诗经》中的一部分,具体作者不详,属于先秦时期的作品。其创作背景多与当时的社会风俗、礼仪文化和人际关系密切相关。

创作背景:

《小雅·鼓钟》可能是在某种仪式或盛典中作,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美德的追求与对理想人格的向往,也表达了对社会动荡和个人失落的忧虑。

诗歌鉴赏:

《小雅·鼓钟》是一首充满忧伤与思索的诗。诗中通过鼓钟声的描绘,引领读者进入一种庄重而又惆怅的氛围。鼓钟的节奏,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命运的无常。诗人通过对淮水的描写,传达了一种波澜壮阔却又不可把握的情感,仿佛是对生活的深刻反思。

诗中反复提到的“淑人君子”,不仅是对理想人格的赞美,更是对当时社会道德缺失的无奈。诗人在对比中揭示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表现出一种深刻的社会批判意识。最后的“以雅以南,以籥不僭”,则是对理应遵循的道德标准的呼唤,强调了高尚品德的重要性。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成为了对人性、道德和社会的思考。这种思考不仅具有历史深度,也对现代人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

    • 鼓声清脆响亮,淮水奔流湍急,心中充满忧虑和伤感。
  2. 淑人君子,怀允不忘。

    • 高尚的人,心中铭记诺言,从未忘却。
  3. 鼓钟喈喈,淮水湝湝,忧心且悲。

    • 鼓声再起,水流不息,心中愈发悲伤。
  4. 淑人君子,其德不回。

    • 高尚的人,其品德如初,始终不变。
  5. 鼓钟伐鼛,淮有三洲,忧心且妯。

    • 鼓声如鼓点,淮水三洲,心中忧虑如潮。
  6. 淑人君子,其德不犹。

    • 高尚的人,其品德坚定不移。
  7. 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

    • 鼓声清脆,瑟琴齐奏,乐声共鸣。
  8. 以雅以南,以籥不僭。

    • 要保持优雅,遵循礼仪,不可逾越。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 比喻:将鼓钟和淮水比作情感的象征,表现出生活的无常。
  • 拟人:将淮水赋予情感,体现出诗人内心的波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鼓声和水流的描绘,表达了对高尚人格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反映了诗人对道德和理想的追求,以及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鼓钟:象征着时间和命运的无情。
  2. 淮水:流动的水象征生活的变迁与不确定。
  3. 淑人君子:象征着理想中的高尚品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鼓钟声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 A. 时间的流逝
    • B. 快乐的时光
    • C. 悲伤的思念
    • D. 自然的和谐
  2. “淑人君子”的含义是什么?

    • A. 品德高尚的人
    • B. 富有的人
    • C. 有权势的人
    • D. 聪明的人
  3. 诗中提到的“以雅以南”强调了什么?

    • A. 追求财富
    • B. 遵循道德
    • C. 享受生活
    • D. 学习知识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国风·周南·关关雎鸠》
  • 《小雅·鹤鸣》

诗词对比:

《小雅·鼓钟》和《国风·关关雎鸠》都描绘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但前者更多地关注于道德理想的追求,而后者则侧重于爱情的美好与纯真。两首诗在意象和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的社会背景和人文情怀。

参考资料:

  • 《诗经》原文及解读
  • 先秦诗歌研究论文
  • 中国古代文化与思想史相关书籍